王建镛
摘 要: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工具性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游戏。要想让小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之乐,我们务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认知行为,让学生们能够以主动的姿态感受思维在数学课堂中的神奇变化,在持续的思维训练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进而获得从未有过的成功感与喜悦感。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的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唤醒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探究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主动探索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因为数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较难的学科,他们无法从抽象的数学符号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中感受到快乐。这一教学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且阻碍了数学对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存进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人思维品质的提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务必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能够与小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特点高度切合,从而可以让小学生们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数学之乐。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构建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特点相切合的数学课堂呢?下面我将以自己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探索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情境为依,构建体验课堂
数学之乐是需要被体验,而要想构建体验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就务必要降低数学课堂知识门槛,让学生们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求过程中。而与枯燥、单调的数学符号相比,教学情境显然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感知的。故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以情境依托,来构建体验式的小学数学课堂。
例如:在对“145×12”的运算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故事“李叔叔的旅行”,然后问学生们:“同学们,请问李叔叔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到哪旅行的呢?”“火车、北京。”学生答。“从李叔叔和乘务员的对话可以看出列车时速多少,到北京需要几个小时呢?”我又问。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我继续问道:“那根据以上信息你们可以求出李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吗?”
接着,学生们列出算式,并自觉的与本组其他伙伴就算式的解法和步骤进行了交流,最终在对课本解题方式、解题原理的探究中,掌握了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运算方法,回答了情境问题。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李叔叔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们在多维数学情境中完成了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任务,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在数学探究中的感性经验获取。
二、合作为凭,构建求索课堂
快乐是在交流和肯定中出现的,当学生们以闭门造车的方式探索数学知识时,其他人的观点不能与他们交流,也感受不到他人的肯定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感,故很容易在数学探索中半途而废。而在以合作学习为指导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在与同伴和老師的平等对话中,看到自己的成就,还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在提升自身的知识探究维度,发展自身的深度思考能力。故合作为凭,构建求索课堂也是带领学生体味数学之乐的有效方式。
例如:对“平行与垂直”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两条直线并总结:这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存在哪几种位置关系。
经过简短的观察讨论研究,学生们轻松的得出了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但在给自己所绘制的图案分类时,却出现了分歧,原因是一个孩子画了两条还未相交的相交直线。
为了搞清楚这两条直线到底是相交的直线还是不相交的直线,学生们纷纷发言、互不相让,但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我走上前去问他们:“谁还记得直线的定义是什么呀?直线的真实形态是什么样的呢?”问题一抛出,为两条直线是否相交而争执的孩子们就停下争论,陷入了沉思,并且很快找到了正确答案。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引导学生突破认知瓶颈更快的进入下一合作探究阶段,既保持了学生的认知热情,也保留了学生的完整求索体验。
三、实践为本,构建动态课堂
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我们就务必要认识到这一认知特点,让学生们以亲自实践的方式推进数学课堂。以构建动态化、实践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们在身心的全面调动中感受数学之趣。
例如:在对“算盘”的学习过程中,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计算数的吗?” “用算盘”学生答。“聪明,那你们知道算盘该如何打吗?”我又问。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算盘,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算盘的组成、算盘的使用方法,并试着拨出黑板上的数字。最后,我又以组织“拨数”比赛的方式,提升了学生们对算盘应用的熟练程度,满足了学生们实践需求,构建了动态体验式的数学课堂。
总之,要想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之乐,我们就务必要想办法激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认知行为,以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思维游戏之乐。
参考文献:
[1]吴武淳.让学生在快乐中走进数学——探究小学中年级数学快乐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130-131.
[2]郎媛.对促进小学低中年级数学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