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松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02-02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降低,细菌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个染色体而代代相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细菌在生存过程中以抵御其它微生物和保护自身安全,微生物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和用相应灭活物质抵抗抗生素。
在人类的医疗过程中,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最初在临床上应用的青霉素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导致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然后又有红霉素、四环素等各种抗菌药物的出现,但是细菌对这些抗生素都有了一定的抵抗力[1]。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细菌产生复杂多样的耐药性,特别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很难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给临床抗生素使用带来极大压力。通常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一种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可以通过加大剂量,但也可能不能到达预期治疗效果。细菌耐药性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细菌长期进化的结果,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1.1细菌会不断产生各种灭活酶,导致抗菌药物失活,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
1.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胞内膜上的靶蛋白改变,从而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1.3细菌外模通透性降低,细菌通道蛋白性质改变和数量减少导致抗生素无法进入,临床上以铜绿假单胞菌最為常见。
1.4主动泵出,细菌转运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泵出系统,将药物主动送至胞外。
1.5形成生物被摸,大量胞外多糖形成分子和电荷屏障,阻止或延缓抗生素的渗入。
2 细菌耐药性的危害
当前,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抗生素不断增加,抗生素的药效也在不断增强,针对细菌感染方面有着较好的治疗。但是细菌感染的耐药性也造成大量的患者死亡,造成用药困难。对新药物的研发,有的抗生素的研发需要10~15年的时间,但是对抗生素的滥用,会很快出现耐药情况,对新抗生素的研发不能赶上细菌的耐药性变化速度。滥用抗生素很容易引发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在一般的情况下,固有耐药性需要由染色体介导,耐药菌本身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其发生率相对比较低,但由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会通过转化、结合等方式进行结合,会产生失活酶等导致耐药,耐药菌快速生长繁殖,引起快速传播和感染。不论是质粒还是染色体介导耐药性,其都是发生在少数的细菌中,其造成的危害性病不是很大,只有当一些敏感菌被大量灭杀之后,耐药菌才会大量繁殖,会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一些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会使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2]。
细菌的该种耐药基因会在人与人之间或畜之间传播蔓延,在医院内,其中一个病人感染了某种耐药菌株,也可能导致其它患者或医务人员感染,此时需要采取医院感染相关措施,控制耐药菌的传播。在耐药菌的整个系统中,其中单一的微生物细胞中携带的耐药基因会对整个系列产生影响,比如,痢疾志贺菌能够对抗任何一种抗菌药,对任何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该种基因也会从一个菌细胞传递给另一个菌细胞,志贺菌在一次攻击中,会留下5、6个耐药基因,也会逐渐传给其它细菌[3]。
3 应对耐药菌的方法和措施
3.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合理应用,避免发生细菌耐药性,提高对感染病例的诊断,能够谨慎使用抗菌药物,要设计出最佳的用药方案,延长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
3.3研发抗菌药物的替代疗法,抗菌药物的替代产品有抗菌肽、噬菌体等,都是停留在最初的实验研究阶段,需要加强研发工作,应用到临床中。
3.4细菌通过产生大量的抗菌活性酶,需要针对该种情况进行研究,将酶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能够通过抑制抗菌活性酶,避免细菌对药物造成破坏,能够发挥抗菌作用。在当前临床研究中,能够使用的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药物的复方制剂,能够进行抗菌。
3.5研制新的抗菌药,如果抗菌药物出现了耐药菌,就需要开发使用一种新的抗菌药,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研发一种新的抗菌药需要8~10年的时间,但是耐药菌只能使用2~3年,所以,需要加大对抗菌药的研发。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本身并不能产生耐药性,抗菌药物在被滥用的时候加剧了药物的耐药性,当抗菌药物自然选择耐药基因细菌生存时,耐药性也就会产生,抗菌药物的选用,对细菌群都是有一定的压力,如果对抗菌药物使用越多,产生的压力就会越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或者是错误选择等都会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例如,在治疗肺炎时,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肺炎链球菌就会被杀死,在耐药性出现之前,感染也会被及时治愈,但是,对药物剂量的把握不够或用药时间不准确,会使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的繁殖有了时间,其繁殖能够替代青霉素易感的菌群,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也会使肺炎链球菌成为一种新的耐药菌。根据相关的调查,发达国家医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是30%,美国是20%,我国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达到60%~70%,过度的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问题十分严重,很多细菌已经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等抗菌药物产生耐药。需要在对抗菌药物应用的过程中,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对病毒感染减少对抗菌药物的治疗,对于有适应症的病人,需要对药物种类和用药时间进行把握,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出对应的用药方案,对于一种药物适应的,就不能使用多种药物,避免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世武,王龙,杨淮丽,王自林.2018年某三级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22(04):472-476.
[2] 姜晓雪,孙开宇,韩永梅,孙立宇.呼吸内科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9):109-110+113.
[3] 蒋俊.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及其危害[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