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作文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至關重要。但是作文难教、学生怕写,这是铁打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读写结合,用活教材;参与活动,留心生活;融入自然合理想象等角度对作文教学作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作文;以读导写;观察体验;大胆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更明确:“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实际上要求老师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的要求和发展当中,想尽办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写作素材。可实际情形呢?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含笔杆子,望天花板,抓耳挠腮,甚至一节课下来只有个标题。笔者教小学语文30年,在作文教学中积累了一点心得,谈几点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以读导写、观察体验、大胆想象。这样,学生会觉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内心也就有了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有了“源头活水”,就能流畅地写出一篇篇丰富生动的作文来。
一、以读导写,搜集写作素材
一个成年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也是有限的,何况小学生。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弥补,大量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清代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鼓励他们读书报,听广播,看影视,用网络,增长见识,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久而久之,总有一天会在写作时厚积薄发,在表情达意时胸有成竹。
教师要用好教材,还要用活教材。教科书,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单说现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就编排有“学校生活”“金秋景色”“童话世界”“我与自然”……,第四单元侧重 “阅读策略”,第五单元就安排了“习作单元”,用心良苦。同一单元又有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习作单元有两篇例文,先后写小狗和杨梅,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是写作的最好范例。分析课文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写作文的一个濡染过程。单元提示、课后思考对读写的指导不能忽视。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示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是要求学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18课《牛和鹅》 课后思考2“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这要求领会“我”的心理,为学习心理描写做准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内容很多,教师要使学生从自己的读写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观察体验,挖掘写作素材
宋帆说:“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单元作文教学的要求布置学生练笔,学生在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对陌生的事情进行写作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我们可利用班会、队会、课余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为学生“有话可说”做准备。运动会、广播操、“六一”文艺演出、“游园”活动等,学生都踊跃参加。结束后,聚在一起用各自的方式叙述活动过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应该感兴趣,语言也会流畅。老师因势利导: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呢?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在家中,让学生叠衣服被子、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简单购物。把学生引入家庭事务中,其实也融入到了浓浓的亲情中,体验了劳动的舒畅和亲情的可贵,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得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师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老师就要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养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日生不认真打扫,导致班上量化考评被扣分;某学生因小事大打出手,结果有人受伤;有同学乱扔垃圾,被卫生监督岗逮个正着……这些事情,学生司空见惯,老师善于引导,都可以成为习作的有用素材。
三、大胆想象,拓展写作素材
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合理的想象会让学生写作的思路越来越广阔。教材中有很多叙事类、写景类的作品,不论诗歌还是一般的散文,教学后都可以让学生闭目吟诵,平心静想,这样会使诗文更接近生活,相关的场景如同一个个影视画面,从学生大脑中飞出来,人物灵动起来,景物生动起来。这是神奇的想象,更是让学生写作由无话可说到“文思泉涌”“下笔千言”的一个载体。这样的内容,是学生动脑思考,融入个人感受的成果性素材。
只凭想象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走出书本。走出去,会发现大自然才是我们最真实而丰富的课堂,是我们思想的启迪者。当我们被自然界包围的时候,即使我们平常忽略的东西,也会倍加珍惜,这些会为习作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会生活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老师应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去感受、分析、理解,在大脑中形成作文素材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4]李建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
作者简介:
李慧丽,48岁,女,汉族,云南罗平人,大学专科文凭,高级教师,任教语文30年,语文“名教师”,多次获得镇级、县级表彰,罗平县优秀政协委员。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并对作文教学有独自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