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兵
摘要:一个人可以反映一个时代。鲁迅塑造的祥林嫂形象正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的体现。通过分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根源,透析一个时代的封建陋习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煎熬。读鲁迅的《祝福》,从祥林嫂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她透着彻骨的悲凉和无奈。
关键词:祝福;悲剧;根源;
本文尝试从祥林嫂的生平经历、承受的种种煎熬以及不幸惨死的原因来探究其悲剧人生的根源。
一、伊的一生
作品中的祥林嫂,鲁镇上的外地人,卫家山是她的出处,她的一生坎坷艰辛又令人同情。她所嫁的第一任丈夫比自己小十岁,夫家有强悍的婆婆和十多岁的小叔子,过的是打柴为生的苦日子。随着第一任丈夫的去世,她的命运开始走上了悲惨的不归路。婆婆要卖掉她为小叔子凑结婚的钱,她只有选择了逃跑,经过卫老婆子引荐,祥林嫂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的女工。那时的她,模样周正的很,干活勤快有力,又是顺着眼,安安分分地,自然地很快就正式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的得力女工。
可惜好景不长,新年不久,精明强悍的婆婆就蛮横地夺去了祥林嫂平静的生活。小叔子的结婚费用,便是祥林嫂被卖的结果,这个时候的祥林嫂倒也反抗了,干了点大家眼中的“出格”的事,但是毕竟没能做到“以死明志”,还是嫁给了贺老六一她的第二个丈夫。
随着儿子的降生,祥林嫂似乎也享受了一段难得的快乐生活,犹如她坎坷一生中唯一的彩虹。直到丈夫累死,儿子命丧狼口。命运又一次将她推向了人生的低谷,并最终将她彻底击垮。
再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便和先前大不一样了,记性差,不灵活,逢人就唠叨自己的悲惨故事,那些被众人咀嚼多次的没有了味道的话语渐渐让人讨厌起她来。
鲁四老爷不许她在祭祀时插手的做法彻底浇灭了她的生的精神之光;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的努力最终也成枉然,更是从根本上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祥林嫂最终被逐出了鲁家,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一片祥和中,无声而不和谐地死去。
二、重重枷锁
祥林嫂的一生在希望和失望以致绝望中慢慢消亡,令读者透过笔墨都能感受到沉重的压抑和重重无法摆脱的枷锁。
早婚的祥林嫂,面对的是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强悍的婆婆以及十多岁的小叔子,那些清寒而无味的日子似乎是她一生中最惬意的记忆。“克死”幼夫,逃避被卖,在鲁四老爷家做牛做马倒是她一生中价值最大体现的时候,可最后还是名正言顺地被卖,替小叔子换着娶媳妇钱,像牲口一样被精明强干的婆婆赤裸裸地販卖着。那个深山中的贺老六,不论从生理还是精神,也许真的给过祥林嫂人生短暂的满足,有了儿子和真正意义上的丈夫的祥林嫂又一次被命运抛弃,丈夫累死在债务上,儿子竟命丧狼口,她无奈地回到鲁四老爷家中,竟变成了“从一而终”伦理观念下的屈死者。背负着不贞不洁、伤风败俗、畏死贪生与禽兽无异等骂名的祥林嫂岂是一个死字可以了得?试看鲁镇上的人们如何对待这样的伤风败俗女人:“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那可怕的经历“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那个“善女人”柳妈将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故事传扬成鲁镇百姓嘲讽她的大笑话。
看到重重枷锁下的祥林嫂,读者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封建礼教关于“贞洁”观念的强化和深入人心给人们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以名正言顺的道德谴责力量,身处其中的祥林嫂唯有感到深深的耻辱感在内心折磨和撕扯着。在此环境下的祥林嫂,几无活着的理由了,她最终在唾弃、恐惧、绝望和冷漠中死去。
三、步入绝境
当鲁四婶不让捐了门槛的祥林嫂碰祝福的物品时,那句“你放着罢!我来拿”的话语,使得祥林嫂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那个第二次到鲁镇的祥林嫂,早已不是手脚麻利,记性很好的抵得上男人的劳动力了。没有笑容的脸庞被形容成死尸一般的表情,被嫌弃是个两次克夫的寡妇,不许准备“福礼”,不许沾手祝福的物品,这个不祥的妇人最终沦为街头乞丐。在柳妈的“开导”下,她的精神压力更大了,两眼上的大黑圈该是多少个彻夜难眠的见证。谁曾想到,善人柳妈好心的劝告,竟是祥林嫂死路上最后的推力。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让自己受千人踏、万人踩,以便赎罪的做法在鲁四婶的一句话中彻底扫光。一次次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打击,使得她精神上没有寄托、生活上没有依靠,行为上没有归宿,这个无衣无食,欲活不能,欲死不敢的妇人脸上“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死相,从精神到肉体都死亡了的祥林嫂唯有间或一轮的眼珠还能表明她是个活物。
即将死去的祥林嫂想到的是什么呢?人死后有魂灵吗?她想着到了阴间后如何面对两个丈夫,也想到了她那死于狼口的阿毛。祥林嫂只能从她的对死的认知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焦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一问,便是她至死的纠结。读文至此,铁汉落泪,一个何等健康的魂灵和身躯,便是这样被一点点,地掏空抽干,终于毫无价值地死去,甚至连死去都带着愧疚和颤抖!
四、死因分析
有些中学教材把祥林嫂的死因认定为“冻死”“饿死”,显然是肤浅不可取的。
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和礼教规则应该就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鲁镇的人们自上而下受着封建思想的教育和约束,他们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是理所当然的看法,他们不认为祥林嫂被拐卖是罪行,反倒认为祥林嫂改嫁是个罪过,似乎祥林嫂早就应该以死明志的,可怜的祥林嫂再没有了退路。
结束语:
祥林嫂无疑是能干的、忠厚的,可她在那样一个畸形的社会里,连最起码的做人资格都争不到。那个时代里,她竟然成为一个被笑话、被遗弃、被诅咒的存在并毫无价值地死去。她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她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她对人死后关于“灵魂”的有无的疑惑,她对死后的世界充满着比现世更多的期望和无法满足的无奈与恐惧,更是将这一悲剧推上了顶峰。
参考文献:
[1]薛世昌.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再探: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月.
[2]顾农《祝福》的两种文本.中华读书报,2011年02月02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