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兰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累积而来的文化瑰宝,是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如何从语文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是教师必须思考的教学问题。以下笔者将从“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加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三方面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融合
引言: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载体,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新课程改革之中对于语文的课程定位有着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贯彻落实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感受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感受独特的文化發展历史,形成完备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民族发展、传承、创新之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认同传统文化价值,提高语文素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传统文化传承对我国国情建设发展有十分深远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五千年,在冗长的历史之中留下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作者结合切身感受写下的优秀作品,反映着当朝的社会现象,是经典的传统作品。如在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天边的明月攀上了树枝,树梢的喜鹊正在栖息,晚风微凉轻轻掠过,远处传来阵阵蝉鸣,人们在稻花香气阵阵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描绘了诗人辛弃疾遭受贬谪途中描绘黄沙岭夜景风貌,优美如画生动自然,课后可以此处为拓展,向同学们讲解宋词的构成。宋词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蕴含的长短句与词牌名,宋词具有典型的派别之分,如苏轼、辛弃疾是典型的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是出色的婉约派代表词人,都可引导小学生阶段的学生有个初步了解。时代迅猛发展,诗词在日常中的所见已经少之又少。对于小学生语文教育要先引起其学习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之中认同传统文化的诗歌价值,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增加传统教育渗透,增强文化认同。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除了课本之中的还需要加强教育之外的渗透,在学习之余可推荐一些学生优秀的传统读物,符合小学年龄读书习惯与深度,如学习课文《猴王出世》一文,文章简述了花果山上一块灵石,受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孕育而出一只石猴,石猴在与猴群伙伴玩耍之时,敢于第一个跳入瀑布飞流的水帘洞,被小猴子们拜为猴王,展现了石猴勇敢无畏的品格。文章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教师可推荐学生,作为寒暑假期间的拓展阅读,《西游记》是一本广为传颂的神魔小说,讲述了从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后被佛祖镇压遇见唐僧、猪八戒与白龙马,一道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故事。作品中描写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面见佛祖成为五圣的故事,从小说之中,学生们可以领略到取经途中的艰难万险,环环相扣的故事引人追读,积累文学知识,对于师徒四人一路历经万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会备受感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领路人,对于增强传统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成长。
三、拓展课外传统活动,实现文化传承。
课外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民俗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这些流传下来的节日,都是历史发展的良好见证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积淀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教师们在节日之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如在端午节时可一起感受节日带来的欢庆氛围,和学生们分享节日来源,端午节起源之初是因为祭祀龙祖,是为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而设立的,后因屈原投身汨罗江之举,端午节成了备受关注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岭南的同胞们会开展划龙舟比赛、各地都会包粽子、成年人饮雄黄酒、幼童用五彩线缠手足腕、家家户户挂艾草、小学生们放纸鸢。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亲手包粽子。诸如此类的节日还有很多,如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或是七夕节,因牛郎织女被披上了爱情的外衣,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民俗节日的独特,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实现传统文化的深远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作为文明演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形态、文化认同、成长风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并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之中积极探索与努力开拓,在以后实践教学中,笔者将持续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这一课题,加强深入探索,立足课堂教学,旨在为语文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陆莉.让传统与现代相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6(34):15-16.
[2]张瑞娟.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