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交
摘要: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基于此,广大教师都在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当为了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趣味情节,使之在快乐中学到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情节;问题情境;直观情境;曼妙生活
梅贻琦曾言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向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趣味情节提出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而数学这一学科便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若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在教学初始环节巧设问题增设课堂趣味情节,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去学习,也可使学生不至于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此,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笔算除法》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今天我带来了一些除法算式,大家有没有信心快速说出它们的得数?”此一节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我对学生说道:“学校准备买一些花来装扮我们的教室,为我们的教室准备了15盆花,我打算将每3盆分一组,那么请问大家一共可以摆几组呢?如何列算式?”于是,我便在这一问题的作用下,让学生知道了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以及列算式时认识了除号是像“厂”字一样的,并且注意了列除法算式需要对准位。最后,我设计一些简单的列除法算式的问题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我通过装扮教室这一问题增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情节,大家都非常热心,极大引发了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的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创设直观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刘备对诸葛亮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在教育体系中出现的信息技术,便可形象地将教师比为鱼,信息技术比为水。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抽象能力还不太理想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当根据教材内容为学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如此,便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学生集中课堂上的注意力提供一份强大的助力,使学生有效习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节时,首先,我将“乌鸦喝水”这一故事直接在flash动画上直观地演示给学生,对学生说道:“在这一现象中,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把水从被子中挤了出来,那么谁还能举出物体占用空间的例子呢?”学生说起这样的例子来可以说是滔滔不绝,比如电视、冰箱所占的空间。然后我便对学生解释了体积这一概念,并让学生认识了常用的立体体积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最后,我利用生活中的现实物品加深了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这样,我通过创设直观情境增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情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形成了体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了常用的体积单位。
三、引用曼妙生活,增加学习兴趣
生活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认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不仅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还须引用曼妙的生活场景增设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情节,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劲头,爱上数学这一学科。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节时,首先,为了让学生快速进人学习状态,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平行线的简单复习。然后,我对学生说道:“大家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在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电动门等一些常见的例子之后,我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究了平形四边的特征,让学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之后我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点,并让学生总结了梯形在生活中的用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对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集合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这样,我通过在教学中引用曼妙的生活情境来增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情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
总而言之,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兴趣,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增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情节,还要联系学生自身情况,探索使学生爱上数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非常富有趣味性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张大宝.把握有效时机,捕捉有趣瞬间——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81.
[2]周伟.以“趣”作舟,快乐学习——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浅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