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报道如何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

2019-10-21 09:33童政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脱贫攻坚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扶贫报道在解读政策、释疑解惑、加油鼓劲、扶志扶智等方面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的使命愈加凸显。本文认为,扶贫报道要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必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着力:吃透政策,提高报道的准确性;讲好故事,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志智”双扶,增强扶贫报道的实用性。

【关键词】扶贫报道;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战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让群众想脱贫,争脱贫,既是今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应是扶贫报道工作的聚焦点。

“新闻媒体参与扶贫,通过信息传播服务贫困地区群众,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随着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普及化,贫困地区早已不是信息的荒芜之地,贫困地区群众越来越多地依靠新闻媒体来认识社会、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进而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新闻媒体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吃透政策,提高报道的准确性

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扶贫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政策开展工作,新闻媒体记者也要吃准政策,这样报道才能精准、不偏差,导向才能正确。

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可见,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对于扶贫工作,既不能包办一切,吊高胃口,又不能降低标准打折扣。新闻报道应该严格依据这一准绳。

当前媒体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将一些随意拔高扶贫标准的做法当成正面典型去宣传。如建好别墅发给贫困户,如把保障义务教育提高到保障高中甚至大学,如基本医疗保障变成大小病全包等等。还有一些地方贫困村越建越漂亮,非贫困村越来越破旧,给人一种扶懒不扶勤的错觉。

有一次,筆者到西部某县去采访。该县领导得意地说,为了保证对贫困户的医疗服务,县里所有医院都开通了贫困户看病绿色通道。贫困户可以优先看病、优先安排床位,先看完病再付款。为此,笔者提出,给贫困户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是政策要求,但如果贫困户看病连队都不用排,那就是贫困户优先了,脱离了政策的本义,建议该县进行整改。

“两不愁三保障”为扶贫报道提供了准绳。着眼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新闻媒体要聚焦各地按照政策规定,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的具体案例,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脱贫宣传造势。

二、讲好故事,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精准扶贫的宣传报道要转变思路,从下而上,多一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报道、多一些建设性的报道,使新闻宣传和奥论引导真正服务于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实现从‘反映到‘服务的职责转变。”检验报道是否服务到了脱贫工作,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讲好扶贫故事,因此,报道中要有人、有故事,才能体现贴近性,有感染力,让报道中传递的信息入脑入心。

201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千字通讯《老郭脱贫记》,虽然只有短短1054个字,但构思非常巧妙,行文不落俗套,用讲故事的陈述方式,把老郭脱贫的人和事刻划得入木三分,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例如讲到老郭种植地黄的经历时写到:

第一批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写出了老郭面临的压力。“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写出了老郭内心的焦虑及不服输的个性。“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这一细节色彩、画面感强,接地气,透露着一股喜悦劲。后面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瘦了18斤的描写,把老郭种地黄的心路历程写得活灵活现。这样的稿子,读者自然看得懂、爱看。

2017年4月17日,《经济日报》刊发一篇写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工作情况的报道《一个红包背后的帮扶情》。该报道没有直接写第一书记如何驻村工作的,而是从一个红包的故事写起:

几天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水晶乡马旦村贫困户陆成新来到村民委,找准机会把一个装有1000元人民币的大红包塞给村里的第一书记吴茂华,他结结巴巴地说:“吴书记,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收下。”还没等吴茂华反应过来,陆成新飞身骑上摩托车一溜烟地跑了。

贫困户为什么给第一书记送红包,结果怎么样?后面记者再进行陈述,原来是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他的甘蔗获得了大丰收,收入13000多元。最让他高兴的是,处上了对象,新建的70多平方米的房子也赶在2016年春节前入住了。这便是硬塞红包的缘由。后来,在乡纪委领导的见证下,这位第一书记将红包退还给贫困户,并鼓励他继续多种些甘蔗,多增加点收入。

通过这些例子,大家知道了新闻讲故事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做扶贫宣传的要有一个使命感,讲好扶贫故事,大力挖掘脱贫攻坚战场上那些能打动人的故事,而不仅仅是数据和单位工作的流水帐。

三、“志智”双扶,增强扶贫报道的实用性

“‘扶贫先要扶志,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淡化采访对象的‘贫困意识,努力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而不能让‘悲情影响贫困群众的情绪,不自觉地打击他们的脱贫信心。最好做法是,我们把贫困群众定位为 合作者,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说出脱贫计划和现实期待。”

新闻媒体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主要通过报道来实现“扶志”和“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毅力,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

在“扶志”方面,就要求媒体多挖掘那些战胜懒惰、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的例子。在“扶智”方面,要多聚焦各地的脱贫思路、脱贫路径,给贫困群众传经送宝。

实际上,通过媒体报道学习到脱贫经验,进而促进本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广西河池市九圩镇牙洞村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14%。驻村第一书记吕惠群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外地一个农村发展荷塘观光及立体种养致富的案例,深受启发。吕惠群结合当地水源丰富的实际,引进企业投资,同时发动和引导贫困户合作入股建设370亩连片荷塘,打造成为以“立体农业”为主的特色生态游、乡村游,游客接踵而至,特色农产品、“农家乐”成了群众主要的增收渠道。

由此可见,一篇好的脱贫报道对实际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扶贫报道开展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化解“懒汉”思想,才能打破脱贫路上的“拦路虎”,让每一个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不掉队。

参考文献:

[1]《扶贫新闻报道的作用与创新之策》【J】,高海建,《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中

[2]《精准扶贫报道的探索与思考》【J】,朱常青 左向晖,《中国记者》2015年第8期

[3]《怎样才能做出入脑入心的扶贫报道》【J】,吴志润,《中国记者》201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童政,主任记者,2003年起任职于经济日报社,现任职经济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脱贫攻坚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