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良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其中的中职英语是中职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对中职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为相对于普高的学生来说,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自律性较差,教师对学生不重视等现象。本文通过对中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建议,以此来优化教学方式。
1. 中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1 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指出:中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面向市场进行办学模式和机制的优化和革新。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辅助者。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抛弃填鸭式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方法,这是新时代对教学的要求。
1.2 英语课堂学习的要求
对大部分中职生来说,英语基础知识普遍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不懂得因材施教,这是当今英语中职教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转变教学方法和理念,优化课堂框架,构架高效的课堂模式,以充分完全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己任。
2. 中职英语教育现状
2.1 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之所以就读中职,基本上都是考高中无望,不得已才接受中职教育,因此中职生的学习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基础知识薄弱,对英语学习不重视甚至是厌恶,把自己当作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对自己的落后不在意,也不愿意提高,毫无学习兴趣,这应当就是大部分中职生的现状了。很多中职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自律能力差,即使有少部分学生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大环境使然,不能把控自己,人云亦云,别人在玩游戏,自己也要玩,导致荒废了学习和时间,在课堂上睡觉、和人聊天,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毫不在意,英语成绩不进反退。
2.2 教学方面
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一,教师理念方面的不足。长期以来,有很多教师片面认为只要管理好课堂纪律,让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课堂上不玩手机,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提高,实际这样是弊大于利,治标不治本。处处限制学生的行为,更多的是让本来缺乏英语兴趣的学生,对英语产出厌恶感;其二,教学方式落后。在我们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职英语的教学体现出来的往往是灌输性和被动性,学习的目的单纯只用来应付考试。教师生硬地将单词和语法灌到学生的脑子里,没有体现出半点主动性,更别提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了;其三,制度不合理。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就是下达对学期任务,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模式僵硬笼统,没有实质有效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教学制度漏洞频发。因此,没有合理科学的教学制度,英语教学的质量当然就无法得到保证。
3. 中职生英语课堂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3.1 趣味课堂,唤醒兴趣
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表演课,要创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角色表演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课堂不再无趣。
3.2 加强学生的自律性
教师管理课堂最好的行为,莫过于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和课堂纪律性不好的问题。在开学英语的第一堂课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为自律的前提就是信心,就是对一件事必胜的把握。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做出指引,并促使其改变,让他们想要做出改变,想要提高自己的学识。
3.3 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学校和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学生是一个有丰富思想,又极其容易迷路的群体,在管理学生时,要对症下药并且懂得灵活变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每天都在获得大量的新信息,思维非常活跃,这种状况这对于传统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来说是个灾难。所以,教师在加强课堂行为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要有一双洞察力的眼睛,发现学生的改变,做出总结,并合理运用到教育管理上;学校在宏观上要跟紧时代的变革,更多地帮助学生,而不仅仅是限制学生。
4. 小结
当今的中职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中职学生对英语兴趣的缺失是英语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增强中职生对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懂得自律,是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辅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变要跟紧时代潮流,让教育为学生服务。
[1]邹宜霖.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4):245.
[2]吴红.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18):322-322.
[3]吳生银. 中职生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浅析[J].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8):5-5,7.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