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表达解读

2019-10-21 08:21孙琼琼
牡丹 2019年24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孙琼琼

《追风筝的人》作为一部世界级名著,在世界文坛上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都很高。作为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自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得到了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极富象征意义,作为贯穿全书的重要意象,对于推动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整部作品出发,围绕风筝这一意象深入展开,进行深度的意象分析和解剖,以探索风筝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提高大家对风筝的理解和认识。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人,因此,整部作品映射出阿富汗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格。作者以文学性的、富于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和社会现实,折射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凸显出道德追求和对人性本真的呼唤。整部作品以“风筝”这个意象作为代表性元素,蕴含了卡勒德·胡赛尼对故土的眷恋、对和平的向往、对良知的渴望。

一、《追风筝的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力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的一部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深度还原了阿富汗的民族状态。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是阿米尔,作为一个富家的小少爷,虽然他聪明伶俐、求知好学,但是无法赢得自己父亲的欢心。小仆人哈桑为了帮助自己的小主人,全力以赴、忠贞不渝,通过风筝比赛,让小主人和自己的父亲重归于好。但是,哈桑在整个过程中遭受了原本不该忍受的责难,惨死在枪口之下。前苏联攻入阿富汗,阿米尔家道中落,却在逃亡的过程中与父亲的感情日益亲密。父亲临死之前,阿米尔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伤心、绝望、懊恼、后悔席卷了阿米尔,阿米尔决定为自己的过错去赎罪,历经磨难,终于将哈桑的儿子成功解救,并重新赢回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整部作品情节走向非常清晰,重点凸显了阿米尔的道德回归之路,通过阿富汗民族变迁的磨难和危机,表现出道德至上的重要性,以危机四伏的环境渲染,凸显出人性良知一旦失去,挽回是极其不易的,以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二、《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意义和重要性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极大,能够丰富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情感,还能够深度刻画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涵。意象能够融汇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在《追风筝的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風筝”这个意象贯穿整部作品,而不仅仅出现在作品题目中,作为小说的重要线索和情节推动元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象征意象。《追风筝的人》整部作品的笔调平淡而细致,围绕着“风筝”这个意象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有喜有忧、有痛苦有恐惧,通过“风筝”这个意象的刻画,描绘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凸显了对人性良知的追求。此外,“风筝”这个意象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阿富汗民族中,有一项人尽皆知的体育运动——斗风筝,凸显了阿富汗民族的斗争性和勇敢的民族精神。追风筝,就是追求人性,追求道德回归,就是自我赎罪的过程,也是自我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真实反映。《追风筝的人》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取得如此大的反响,与“风筝”这个意象的描写是分不开的。

三、《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解读和剖析

(一)从勇敢的民族精神剖析“风筝”意象

“风筝”是阿富汗民族的独特代表,这与阿富汗民族的“斗风筝”活动是分不开的。斗风筝,是阿富汗民族比较传统的一项活动和风俗,受到阿富汗人民的偏爱。阿富汗地理位置特殊,为斗风筝提供了便捷的自然条件。斗风筝、追风筝在阿富汗是再常见不过的一项活动,并且日益发展成为“勇敢”的代名词。阿富汗人民认为,斗风筝是一场死战,天空就是战场,能够在斗风筝这项活动中取得胜利,就是英雄,就是战士。因此,在斗风筝比赛中,谁的风筝坚持的时间最长,漂浮在天空的时间最久,就是最值得敬重的民族英雄。

在阿富汗,当地人民特别是少年,对于斗风筝有一种极端的热爱和痴迷,因为这项活动充满了生气,让少年时代的顽强、执着、斗争精神有了用武之地,因此,“风筝”这个意象极富代表性,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通过风筝的漂泊和摇摆,人们能够感叹生命的脆弱和挣扎,它凸显出阿富汗人民对抗严寒、抵御邪恶、追求公平、挑战极限的民族斗争精神。《追风筝的人》通过对“风筝”意象的描写和刻画,击中了读者的情感神经,让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之动容,对阿富汗民族的社会变迁感同身受。

(二)从阿富汗社会的传统习俗和理念解读“风筝”意象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父子情深是重点刻画的一个方面。父亲,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高大人物形象,并且在斗风筝比赛中屡创佳绩,以14只风筝的比赛记录赢得大家的敬仰和尊重。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的父亲不同,是一个性格比较懦弱的孩子,因此得不到父亲的喜欢和关爱。但是,在斗风筝比赛中,阿米尔获胜,让父亲刮目相看,进而缓和了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整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亲对于阿米尔的胜利极为重视,也反映了阿富汗民族对于“勇敢”这一民族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可见,“风筝”意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父子之间的重要维系,而且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虽然阿米尔在斗风筝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那么光荣,阿米尔出于自己的私心,为了让父亲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良知,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让可怜的哈桑做了牺牲品。这一过程也折射出了阿富汗人民盲目的民族信仰,为了用风筝证明自己的“勇敢”不惜牺牲自己的良心。

(三)从救赎和人性解析“风筝”意象

《追风筝的人》的主题思想和主题理念就是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风筝”这个意象对于描写阿米尔的性格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赢得父亲的关注,阿米尔以风筝作为突破口,在斗风筝比赛中获得胜利,缓和了父子的关系,也埋葬了自己的良心。“风筝”这个意象表现了阿米尔对勇敢的追求,也凸显出风筝随风而逝时阿米尔良心的沦陷。

可以说,“风筝”这个意象是阿米尔的童年缩影,也是阿米尔悲剧的开端。阿米尔记忆中的风筝,是对勇敢的追求,更是包含了童年的心酸和泪水。哈桑受难,他却选择了沉默和逃避,光鲜的“勇敢”光环下,是不可更改的懦弱本性。但是,风筝也是阿米尔对人性和道德回归的一种追求和救赎。阿米尔历经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思想得到净化和洗涤,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历经波折,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开始理性分析,渴望道德回归。善良的本性激发了他内心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因此,阿米尔终于踏上了赎罪的征途,真正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这整部作品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形象——哈桑,这是一个美的象征,是无情社会下的牺牲品。哈桑与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待遇,歧视、挫折、摆布是哈桑躲不过的劫难,卑微的出身、人人指使的卑贱、受人鄙夷的地位是哈桑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但是,哈桑勇敢、真诚、善良。哈桑与风筝的关系,寄托了作者心底对真善美的尊敬和向往,也是作者对人性的呼唤。

四、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优秀的殿堂级文学作品,浓缩了近30年的阿富汗社会变迁,从人物刻画到情感灌输,都充满艺术手法和巧妙的文学处理手段,极易引发读者共鸣。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风筝”这个意象贯穿始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部作品节奏和情节的发展,并巧妙凸显了作品的冲突元素,强调了作品的冲突效果,以更好地还原社会现状,描摹当时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百态。整部作品,从主题刻画到人物形象塑造,从时间冲突到作品结构走向,都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文学效果和艺术效果极佳,这都与“风筝”这个意象密不可分。

(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