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

2019-10-21 04:58罗海仙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

罗海仙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涵和特点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适应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的发展。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其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231-02

实践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核心,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运用实践思维方式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根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1.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理论等方面,其本质的内容就是以人的自由的实践去改变客观世界,同时具备能动性、批判性和历史性等。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以往的旧哲学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相比较,将会发现二者差距甚大。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哲学结构,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体现的是客观与现实的统一,实现了哲学的变革。在本质上实现了哲学的变革,真正做到了以实践为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对实践作出界定,认为实践是人的能动的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区别。

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将哲学的抽象实践性变成具体实践和现实实践,实践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总而言之,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特点如下: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出发点去理解哲学,并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时代性。马克思从人在实践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思考哲学的时代性,认为只有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第三,批判性。马克思认为,作为时代产物和实践产物的哲学,能够生存的源泉在于经过不断的批判与自我发展。第四,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致力于改造改造客观世界,开创了哲学的客观现实维度。第五,發展性。马克思实践哲学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六,创新性,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与发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哲学的开端。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依据与实践基础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伟大创举。我国政府从出台多轮总需求政策到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2015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台阶即进入经济“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等挑战。在国内外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党和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权结构、优化流通结构、优化投融资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和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采用改革的方法来推进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的健康高效持续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提供有利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在于对原有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以有效地促进和解放生产力的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哲学支撑

新时期,党中央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各项理论政策,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与发展来源于我国长期的改革发展经验与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为了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包括宽松货币政策和稳定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在相应时期有效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需求水平,但是也导致了经济产能过剩等问题。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伴随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结构性红利却渐行渐远。有效劳动供给面下降、一本回报率低、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我国长期依赖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稳定增长长效减弱,国民经济运行整体进入经济新常态。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维持,之前的需求管理政策已不能解决现存问题,党中央立足国情,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类社会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不断认识和实践的结果,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

实践是能动的活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其实质是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并处理好各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目前我国结构性矛盾尖锐,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与企业的扭曲关系。要将这些关系理顺,就必须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各类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认识来源于实践,会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实践则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丰富多彩。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前景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轴,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都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的优化与转型升级,促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由辩证统一原理我们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力关系能够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就会对其产生阻碍作用。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变更的直接推力。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质量和数量的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目的。打破对经济的原有认识,到重新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最后到确立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些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体现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是随着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等一系列内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原来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等已不能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等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也没有从根本上遏止我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于是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解決了“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问题。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生活,包括政治制度等,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与结合当前的经济新常态这个大背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体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不管是现阶段还是长远的将来,供给问题和需求问题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目前,在研究整个中国经济中发现供给侧是问题的主要矛盾,而需求则为次要矛盾,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供给侧是改革的重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重点,要通过改革来促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扩大高端供给。使供给结构能更加适应需求的变化,更加灵活地对待需求的变化。在认识复杂事物的时候,不仅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即做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重把握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把握其主要方面,但又要全面地看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所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体现。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并由人类的不断实践来补充和完善的体系。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渊源在现代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基于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入思考。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玉.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5-28.

[4]尹俏,艾志强.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形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3.

[5]梅景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现代性境遇[J].广西社会科学,2012(1):60-63.

[6]赵琴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J].兵团党校学报,2016(3):52-56.

[7]胡鞍钢,鲁钰锋,周绍杰,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6):28-37.

[8]孙丽娟.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一带一路”发展研究[J].实事求是,2017(1):5-9.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