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华,李 楠
(1,2.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乡镇文化站是国家设立、政府举办并且由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基层社会群众提供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组织和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传播与管理的文化事业机构①李彩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的基层文化站建设探究[J].大众文艺,2018(6):12-13。。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播公共文化为目标的,承担推广和发展群众文化的职能②曾韶明.基层文化站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3):186-187。。边境地区基层文化站是指设立在国家边境地区的乡镇一级文化站。乡镇文化站的一般职能是组织、管理所辖区域内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体事业,业务范围包括文体事业的组织与管理、文化宣传、文体活动组织管理、相关培训、业余创作组织、村级街道文化工作、对外文化交流、大众科普资料编辑、文化市场管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搜集整理与保护等。
我国有陆地边境线约2.2万公里,东起辽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边境地区是指一个国家邻近边界、国界的区域,其拱卫着国家核心区的安全,是国家疆域内较为敏感的区域,边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领土是否完整。边境地区的文化繁荣对国家的稳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治理工具,就其内涵,“文化治理是推动建立由各方利益相关方面组成的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框架,以形成(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公共文化事务的善治,文化治理作为政治生活中掌权者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资源进行分配和控制的一种策略,其本身就是具有工具性的特征。”③景小勇.社会视角下的国家文化治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27。文化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事务的善治,通过文化治理的工具性特性实现公共文化的善治。部分学者认为文化治理并不单纯指向对文化进行治理或是只着眼于对文化具有的工具性价值的关注,而是将文化治理中的文化视为既是治理工具又是治理对象。文化治理是“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文化要素在网络化治理中的应用,这一应用既体现在对文化的治理中,又体现在基于文化的治理中。”①廖胜华.文化治理分析的政策视角[J].学术研究,2015(05):39-43。由此,文化治理既有内容属性又有工具属性,二者互系互惠,相辅相成。
近年来,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镇文化站在文化治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边境地区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治理提供了示范,形成勐拉经验。勐拉镇位于金平县西南部,南与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莱州省西北部地区的封土县接壤,国境线长39.2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边境乡镇。本文以勐拉镇的资料为分析例证。
我国正处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碰撞激烈,迫切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②胡宝荣,李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72-75。对一些区域和一些人群而言,核心价值观的植入较为缓慢。处于国家边缘地带的人群,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感知能力没有内地强,加上境外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使边境民族地区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民族国家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尤其离不开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建设。”③蒋红.民族认同与价值观建设[J].思想战线,2015(1):39-43。这就需要边境基层工作者有意识地凝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边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认同,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勐拉镇文化站在各项工作中都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建设这根弦。镇文化站积极组织民间艺术骨干培训,重视各村寨文艺队伍建设,组织各村寨文艺队近30支,指导他们编排了丰富多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族文艺节目60个,经常性地巡村演出。
对当地公共文化事务的善治是乡镇一级文化站文化治理的功能之一。边境地区的乡镇文化站对当地公共文化事务的善治体现内外两方面。对内主要是乡镇一级公共文化事务的管理,重点是乡镇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对外则主要是防止境外不良文化的渗透,维护边境文化安全。边境地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边疆,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重于内地,边疆文化安全与否,直接影响边疆乃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④黄健毅.边疆治理视野下的广西边境文化安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4-18。我国边境地区紧邻境外区域,居住着不少跨境民族,跨境民族文化同根,血脉相连。但毕竟长期分属两国,有着不同的国籍和政治归属,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政治认同皆受所在国家的影响,当涉及或影响到各自的国家利益时,地跨两国的同一民族成员会产生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方式,产生矛盾甚至敌对。因而边民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边境地区乡镇文化站承担着边境地区文化建设、文化宣传和文化保护的职责,要防止境外文化的渗透,自觉保护本国文化安全。
以勐拉镇为例,勐拉镇文化站坚持繁荣与整治相结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繁荣使自身文化强大,整治是预防不良文化的渗入。整治工作又着力于文化市场的监管。“两手抓”使文化市场发展和管理都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发展。勐拉镇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文物保护办公室,定期对集市出租和销售音像制品商店进行检查和清理,对网吧、游戏室等文娱场所加大监管力度,进行经常化的、严格的检查和把控。文化站对全镇两个网吧进行了登记、造册,纳入正常管理,使镇内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通过规范勐拉镇文化市场的管理,实现当地公共文化事务的善治,不让外来文化势力有可乘之机,营建了勐拉镇和谐、美丽、规范、法治化的文化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边境地区的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边境地区文化治理的目标是发展繁荣边境地区各族文化,增强基层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实现文化的整合,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运用边境地区文化治理的成果作为治理工具,以文化的整合功能、导向功能、规约功能、教化功能、调适和凝聚功能,实现边境地区公共文化的善治。边境地区乡镇文化站首先要了解、熟悉、盘点当地各族文化,保护和弘扬各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文化并以发展繁荣当地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己任。其次,文化站要关注各族边民的公共文化生活需求,调动各族群众作为的文化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活跃当地文化氛围,提高边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再次,文化站要善于“以文治理”,以文化为治理工具,实现当地公共文化的善治。
以勐拉镇为例,勐拉文化站始建于1985年,33年来不断完善文化站建设,始终关注镇内各族群众文化需求,注重盘点、整理、保护和传承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发展。文化站积极组织和调动各族群众参与文化建设,让各族群众将发展繁荣本族文化、当地文化作为想做的事,喜欢做的事,自己的事,彰显各族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到百姓的具体生产生活中,融入到各村寨的生活和民俗中,走文化的世俗化发展路径,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文化建设成果需要展示的平台和交流的机会,勐拉镇文化站注重组织各族群众的文艺展演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在展演和交流中推动文化的发展。以下数据图表展示了勐拉镇近年来文艺演出活动的动态,其中包括赴越南等地外出交流演出的活动。
边境文化对内产生国家向心力,对外产生吸引和威慑的作用,建设繁荣的边境文化,能够增强文化向心力和吸引力,提升边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2016年勐拉镇举办的傣族泼水节系列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勐拉多年文化治理硕果的展现和结晶。这次傣族泼水节系列文化活动为勐拉镇各族群众带来文化盛宴,也为境内外媒体和公众了解中国金平县勐拉镇的傣族文化打开一扇悦目的视窗,大大提高了金平勐拉的声誉。勐拉镇文化站组织、培训的农村文艺工作队曾多次受邀到越南、新加坡等国进行演出,彰显了中国傣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多彩魅力,为中国形象增光添彩。
作为乡镇一级文化站,勐拉镇文化站最突出最创新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白傣文典籍的抢救性搜集、整理和记录工作,二是通过引导社会力量自发创办业余的白傣文学校和微信平台进行白傣语言文字的传承、教育和普及工作,三是对民间濒于失传的文化习俗的搜集、记录、整理和传承工作。勐拉文化站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传承和保护方面意识很强,以镇一级文化站的微薄之力,努力做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工作,精神十分可嘉。文化的保护是多方面的,其中文物的保护是重点,镇文化站认真落实文化保护监护人制度,对镇内的文物一一核查,确定保护监护人,使文物保护工作具体化、精确化、责任化。在文化站的组织、示范、鼓励和引领下,创作歌曲的,设计民族服装的,编排舞蹈的,收集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的,收藏民俗器物的,记录舞谱的,记录并学习白傣文和白傣语的,人才辈出。民间文化人才的才华才艺得到充分展现,十分活跃,勐拉镇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各族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是文化站的老师们鼓励、引导和发掘出来的,勐拉镇文化的繁荣是文化站老师们抛砖引玉、搭建平台、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结果。勐拉境内各族文化欣欣向荣,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活力,对境外边民彰显出较大的吸引力。
资料来源:金平县2010年——2017年统计年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和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内聚和整合的重要力量。文化具有整合和凝聚的功能。但也意味着民族成分越复杂的地区,各族文化之间的差别就越大,区域文化整合的难度就更大。“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基础,构建充满时代气息的边疆文化,并升华为边疆治理的新机制,既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久安定,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①许明哲,倪卓.边疆文化构建与边疆治理[J].东疆学刊,2016(2):1-5。这种升华是以文化的整合和凝聚为前提条件的。云南各民族支系繁多,支系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分歧客观存在着。民族的团结首先是各民族内部要实现团结,因此在民族和文化工作中我们要重视同一民族各支系间的整合。只要找到正确的族际和族内文化交流的模式,族际和族内整合的难度将随之减小。以文化为桥梁和凝聚的纽带是处理族际、族内关系行之有效的途径。勐拉镇文化站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工作卓有成效,助推了勐拉镇族际、族内关系的协调。
傣族是金平县自治的主体民族之一,据金平县民族志(1979—2010)记载,至2010年全县共有傣族198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9%②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1979-2010)[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78。。金平县境内生活着傣族的四个支系,分别为白傣、普洱傣、黑傣和曼丈傣,勐拉镇就居住着黑傣以外的三个傣族支系。普洱傣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而其他三个分支均保留了自身颇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③刀洁.和少英.金平傣族的民间信仰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08-214。。据金平县民族志(1979—2010)记载和一些学术资料显示,白傣在明清时期主要由元江和越南的勐梭等地迁入,定居勐拉有400余年的历史。白傣的人口占金平傣族人口的73.7%,白傣的人口和文化在勐拉镇也占优势。普洱傣主要是从西双版纳的大勐龙几经辗转迁至民国初年才在勐拉普洱定居下来,定居勐拉有160多年历史,历史上受到白傣土司的欺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各支系间在制度上获得了平等地位,但历史因素使普洱傣与白傣支系间心理上仍然存在一定隔阂。因普洱傣来自于西双版纳,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更多一些,勐拉镇内的普洱上寨、中寨和下寨是普洱傣聚居区,中寨建有勐拉大佛寺,成为勐拉镇傣族尤其是普洱傣的宗教活动空间。曼丈傣原居住在越南勐莱地区,迁入勐拉至今约有140年,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为地处中越边境的傣族土司养大象的,自称不是傣族,文化习俗也与勐拉的其他傣族支系有较大差异。1985年6月金平设立苗族瑶族傣族民族自治县时将曼丈傣归为傣族。
历史、地缘、政治、宗教等因素使勐拉镇的傣族内部形成了复杂的支系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现实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又产生一定的矛盾。曼丈傣居住在勐拉镇曼丈上寨和曼丈下寨两个村子,上寨归勐拉镇田头村村民委员会管辖,下寨归金平国营农场管辖。曼丈傣又称布莽,是金平傣族中最少的一个支系,仅仅三百余人,他们虽然被归为傣族,但至今仍然声称自己是“布莽”,不是傣族④刀洁.芒人与"布莽"傣人丧葬习俗比较[J].云南社会科学,2002(4):67-71。。1980年代当地政府为种植橡胶进行土地调换、归并,曼丈下寨划归金平国营农场的民族队,使曼丈傣失去了藤条江以东的大片土地,拥有的土地总量减少,但却没有获得农场工人的身份,于是成了“城镇户口的农民”,因此既没有工资又享受不到任何惠农政策。土地最少的一户仅有几棵橡胶,平时主要靠给旁边的大农户打零工,许多曼丈傣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对政府、对农场难免有怨言。种种因素削弱了曼丈傣对傣族的认同,导致其与白傣、普洱傣以及金平国营农场的关系冷淡甚至存在隔阂和矛盾冲突。
工作上隶属于勐拉镇文化站的金平国营农场文化站站长罗文斌老师出于工作职责,更出于对曼丈傣群体的关怀,不回避矛盾,积极走入曼丈傣上寨和下寨开展工作。罗老师热情地与他们交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帮助他们记录、整理并教唱流传下来仅有的三首古老民歌和一首笛子演奏曲,编排具有曼丈傣文化特色的舞蹈,在他们喜爱的传统服饰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创新,为他们设计了人人夸赞的新的民族服饰。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主动融入曼丈傣农民的真诚温暖着曼丈傣群众的心,信任逐渐产生。罗老师鼓励并组织他们参与勐拉镇各族群众的文化活动以及境外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并主动融入勐拉镇白傣和普洱傣组织的泼水节、傣族民间传统民俗文化展、书画展、民间歌展演、民族服饰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等各项文化活动,引导他们认同傣族的文化,构建对傣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罗老师以春天般的温情打动了曼丈傣的情感,疏解他们的心结,关心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内心世界,曼丈傣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与勐拉傣族的其他支系亲近起来。罗文斌老师和白彩老师奔走在傣族各支系的村寨里,通过举办一些共同的节庆文化活动,以文化的整合力量促进勐拉傣族内部的认同与整合。文化站举办文化活动的内容、时间和议程一定充分尊重并整合各支系的意见,引导各支系从大局出发,彼此尊重、宽容,各支系间的理解、和解、相互关怀和协作是一种正能量,不断辐射并发挥作用。通过一些共同参与完成的节庆文化活动、民俗展示展演活动,通过文化的整合和凝聚功能,勐拉傣族三个支系间的隔阂逐渐消融,族际心理渐趋平衡,族内关系转向和谐,勐拉傣族的整体形象构建起来,文化知名度大大提高。这样的精神和行动示范得到更多人的赞扬和效仿,推动了勐拉镇白傣和普洱傣、曼丈傣与傣族其他支系间,以及傣族与瑶族、苗族、布朗族等族际间关系的亲近和融合。
举办境内外文艺活动可以增进境内外群众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境内外关系。2017年傣族“泼水节”在金平县勐拉镇勐哩傣乡举行,文化站和镇傣学会分会全力组织、筹备,泼水节期间还举办了傣族民间传统民俗文化展、奇石书画展、民间歌展演、民族服饰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民族商品美食一条街、万人狂欢泼水节、傣族传统土司宴等多样的文化事项活动。本次活动共接待游客83458人次,口岸入境人数为1153人次,其中越南入境人数为85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78.68万元。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对民族团结、民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金平县接壤的越南莱州省西北部地区地处偏狭,各方面发展较慢,金平县勐拉镇举办如此盛大的文化活动对近邻的各族群众尤其是傣族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与勐拉镇毗邻的越南封土县勐梭乡也组织了团队盛装出席。勐拉镇文化站以其长期在各村寨的文化建设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傣族各支系间穿针引线,促进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为成功举办本次傣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展示盛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境内傣族的文化自信,展示了边民身处中国、生活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文化具有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对人的心理进行调适的功能。总体而言,边境地区各族文化虽然多姿多彩,但文化的内涵和品质需要提升,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发展。通过文化治理,以文化的规约功能和教化功能,对边境各族群众的行为和道德进行规范和约束,向更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发展,推进边境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边境地区因其地处祖国的边缘地带,与他国毗邻,边民的社会心理具有复杂性、敏感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稍有境内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冲击和干扰,就易于发生边民社会心理的浮动,导致边境社会心理失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边境地区的乡镇文化站可以基于文化的治理,对边境各民族文化进行调适,对边民社会心理进行适当的调节,增强边民社会心理的稳定性。
基层文化治理究竟该如何提高治理的绩效,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困惑。制约乡镇文化治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治理主体方面的,也有治理客体、治理方式和手段方面的,还有治理理念和思路方面的。
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最基层的一级,乡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各方面条件都与县城、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有显著差别,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扎根在农村。这就导致这方面的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缺少爱农村、爱农民、爱边疆、爱各民族文化的专业工作人员。一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不足,二是乡镇文化站的人力资源不足,从事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多为中年人或者是素质较一般的工作人员,缺少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和专业文艺工作人员。基层文化治理需要有像勐拉镇白彩老师和罗文斌老师这样土生土长的当地文化人,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热爱本乡本土文化,深深地眷恋着当地各族文化,一心一意为当地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好干部。
建制上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卡得很严,一般只允许4名左右。相对于工作量而言,4人明显不足。而且许多乡镇文化站的人员虽然占着编制,却做得的是其他岗位的工作,或者不适合做文化站的工作。勐拉镇文化站有4名工作人员,但其他3名都被镇政府分派了其他工作,真正天天坚守文化站岗位的就只有1人,致使许多工作进度迟缓,如白傣文典籍的抢救、保护,傣族语言文字的传承、教育等工作。在基层,干部们普遍会认为,相对于镇政府的工作而言,文化站的工作并不紧要,可早可晚,伸缩性较大。我国基层政府对上承接着省、市、县政府分派下来的各种工作,对下则直接连接草根社会,镇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显得人力不足。
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方式,是对国家行政权力的补充,同国家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等互相补充,共同辅助于边疆治理。方盛举认为我国陆地边疆文化型治理有以下特征:第一,治理过程的约束性和激励性;第二,治理方式的辅助性和互补性;第三,治理效果的缓慢性和持久性;第四,治理收益的多重性和高效性。①方盛举.我国陆地边疆的文化型治理.思想战线,2017(6):78。由于文化治理方式的辅助性和互补性,使得文化治理在边疆治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治理方式的缓慢性和持久性,通常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方式作用于边境地区的治理,虽然其治理效果具有持久性,收益高效,但发挥作用的时间周期长,见效慢。政府管理注重的是绩效,地方政府领导任期短,几年一换,不少领导关注的是经济绩效,只重视经济建设,忽略文化发展和繁荣。在这样的环境下乡镇一级政府文化治理的意识薄弱,理念和思路不清晰。
在很长时间内,我国的主要实行的是文化管理模式,政府处于核心地位,掌握和支配文化资源,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推行各项文化政策。随着文化治理模式的提出,文化治理要求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治理方式:一是网络化治理模式,即文化治理主体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治,各治理主体间是平等的关系;二是公民自组织治理模式,即政府主动公开有关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吸引公众参与其中,培育大众的公民精神,实现文化的公民治理;三是数字化管理方式,就是将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运用到文化治理之中,提高文化治理的效率,降低文化治理成本②吴武英.文化治理视角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8(2):196-198。。利用多样化的文化治理方式可以提高文化治理的质量和成效。
以勐拉镇为例,勐拉镇文化站进行文化治理的方式过于单一,由于工作人员的能力有限,无法运用网络化、大数据等技术,他们亲自往返于民间对文化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但资料零散,采集设备不足,梳理、记录的技术手段和水平有限。加之边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有限,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仅仅依靠文化站工作人员有限的人力,进展缓慢。
经费是进行文化治理的经济保障,乡镇文化站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经费做基础,许多工作都因为经费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和保护,民间故事的收集和编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教育,文化骨干的培训,文艺活动、文化交流的经常化开展等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筹措经费是文化站工作的难题,有些时候,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得不将自己微薄的工资贴补在工作上,但这也是车水杯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勐拉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经常走村串户,去考察、发掘、抢救民间传统文化,他们收集民间珍稀的经卷古籍、织布机、民族服饰等,经常是攒下点工资又给农民一点,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需要的摄影设备等也只能向县文化馆或私人借用。总之,经费缺乏是制约乡镇文化站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出明确指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基层文化治理的方向。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做法,最终达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目的②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30(01)。。同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新时期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新要求,德治主要依靠的就是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要发挥德治的作用就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准确把握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新时期边境地区基层文化站文化治理的职能和方向定位。
围绕这一定位努力寻求突破文化治理瓶颈的措施。
边境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都有对美好生活文化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中,“乡风文明”的建设就是振兴乡村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作为一个在古代以小农经济主导的国家,中国的乡村文化不仅创造了农耕技术,还形成了一套农业文明、儒家思想等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脉。结合边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变得迫切。文化站的任务就是服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达到保护基层文化、弘扬基层文化、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进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文化站是否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是其文化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开展其他文化工作的前提。
以勐拉镇为例,该文化站成功组建“舞动人生文艺队”,该文艺队成立于1993年,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全队人员来自于勐拉行政村的各村小组,多为男女青年,排演的节目主要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傣族文艺节目为主。“舞动人生文艺队”之所以建立25年而不衰,长期活跃在猛拉村,深受群众欢迎,是因为任何时期,其节目的编制始终围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进行,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普法、计生、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治安等各项中心工作来宣传。勐拉镇文化站在做文化工作时,总是时时谨记要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最新精神、最新政策,把握时代文化风尚和发展趋势。在创作文艺作品或编排文艺节目时,就把相关政策法规、时代精神和追求编排进去,在表演的过程中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展现给村民。这种方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感染效果,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宣传方式很容易被村民接受,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植根于人们心里,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文化价值观。
乡镇干部和文化站工作人员是乡镇文化治理的主体,文化站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农民开展工作,属于“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将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③习近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这些重要指示切中“三农”工作的关键,国家将对于农业、农民的了解作为对于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能力指标。勐拉文化站的工作做得出色,除去县、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外,也还因为有白彩老师、罗文斌老师那样深深热爱本乡本土文化、热爱祖国边疆、热爱各民族文化的工作人员扎根在基层,脚踏实地地服务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站的文化治理能否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工作人员是文化站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工作人员对待文化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文化的发展。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业务水平、专业技能,也包括敬业精神和对于基层文化工作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后两个因素对基层文化工作产生直接的作用。第一,要着力做好乡镇干部的选拔工作,严格把控人才选拔环节,推选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到基层文化站工作。在实践中要优先发掘乡土人才,选择本地“新乡贤”从事基层文化站的工作,只有熟悉和由衷热爱当地文化习俗,并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才会做好乡镇文化工作;第二,完善人才考核奖励机制,根据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打通人才奖励晋升等通道,大力奖励哪些基层文化站工作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尊重和激励;第三,保障人才的生活水平,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为他们提供主要的社会保障,让基层文化站留得住人才;第四,对文化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分享工作经验,并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治理也倡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边境地区乡镇文化治理的主体是各族群众。文化要成为一种治理工具,首先要建设文化,使文化本身强大而具有丰富内涵,而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应积极宣传、动员边境地区的多种社会力量,以既合乎法治要求、又灵活多样、易于操作的方式,吸纳并整合社会资本参与乡镇文化建设,给予资金、人力、智力和社会条件的支持和保障。在法律许可和合乎法律程序的前提下,设立乡镇文化建设基金,对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难点项目给予支持。同时,设立相应的文化发展经费报销制度。完善文化站的制度建设,对不同类型的经费进行报销上限规定,州、县政府和文化站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该重视乡镇文化生活的新诉求,努力筹措经费支持乡镇文化发展。
建设法治边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也是边境民众的期盼,同时也是一种一种边境治理模式。法治边境既是文化治理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同时,文化治理中法治工具的一定运用也是必然选择。运用法律严厉打击危害边境地区安全的各种不法活动,文化市场的治理首先也要进行法治治理。用法律为治理工具进行边境文化市场的管理,作为有效,也最为稳定。定期检查文化市场,严禁外来文化不良入侵。对边境地区文物的管理也依靠法律。建立有效的信访和举报制度,积极鼓励边民充分运用信访和举报的权利,对于境外不良文化渗透、外国传教士传教等不法行为进行有奖举报,发挥边民的监督作用,弥补基层政府人员不足、文化管理有盲点等短板,发挥群众的力量积极维护边境地区文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3。边境文化与内地文化一样,都面临现代化的挑战。边境文化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出相应的文化调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之与现实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以文治理的时代需求。在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中,文化站要有意识地将现代社会创新性的文化观念、素材和思路融入新的作品创作中,将传承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宣传、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旧瓶来装新酒,运用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元素创作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作品,呈现给边民,既实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融入了新时代精神和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