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创投:社区微治理资源整合模式创新

2019-10-21 10:39谢正富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工公益居民

谢正富

(湖北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44105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社区微治理是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精细化、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探索,是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新。从社区微治理运行过程中发现,对资源依存度较低的、有项目经费支持的、有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的、有社区能人参与的微治理项目,多运行良好。这些资源与社区微治理运行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如何整合社区微治理资源?如何为社区微治理提供资源支持?这是社区微治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为突破社区微治理资源瓶颈,在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和借鉴社区公益创投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通过开展微公益创投来整合资源为社区微治理纾困。

一、问题提出:如何有效整合社区微治理资源

(一)社区微治理研究现状

“微治理”这一概念自2014年提出之后,在学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内涵界定、价值意义分析、理论模型构建、运行机制研究、作用功能拓展等等。

在概念界定研究方面,宁华宗(2014)从需求角度出发界定了微治理的微结构②宁华宗.微治理:社区“开放空间”治理的实践与反思[J].学习与实践,2014(12):88-96。;陈福平(2015)从能力角度强调了微治理的微协商③陈福平.厦门社区“微治理”[J].决策,2015(06):58-60。;杨贵华(2017)从利益角度强调了微治理微事实的细微④杨贵华.推进社区微治理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N].中国社会报,2017-11-20(003)。;谢正富(2016)从范围角度强调指出微治理是社区以下的治理,是行政边界外的治理⑤谢正富.治理孵化器:社会工作视角下“微治理”实现机制探索——基于襄阳古城15个社区的调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01):77-85。;包先康(2018)认为,微治理引导微参与、解决微问题、处理微事情、满足微心愿、建构微机制和微环境。①包先康.农村社区微治理研究基本问题论纲[J].北京社会科学,2018(01):67-77。在内涵特征研究方面,程同顺、魏莉(2017)将微治理的特点概括为:治理主体的微型化、治理对象的细小化、治理单元的规模小、治理机制的非正式化、治理载体的方便小巧②程同顺,魏莉.微治理:城市社区双维治理困境的回应路径[J].江海学刊,2017(06):123-131+239。;尹浩(2016)强调,微治理应该是治理规模小、微需求多样化、治理过程的精细化。③尹浩.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多维赋权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05):100-106。在功能与价值研究方面,章荣军(2017)提出,“微治理”是为了满足基层社会的公共需求④章荣君.“微治理”:基层社会矛盾源头预防的有效机制——基于常熟市H社区“微治理”的案例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7(04):51-58。;黎昕、高鸿(2015)认为社区微治理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基础地位和载体作用⑤黎昕,高鸿.社区微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9):143-148。;程同顺、魏莉(2017)认为,社区微治理有效地弥补和回应了社区治理中的双维困境⑥程同顺,魏莉.微治理:城市社区双维治理困境的回应路径[J].江海学刊,2017(06):123-131+239。;谢正富(2015)从集体行动逻辑视角分析得出“微治理”因其自治单元小、文化认同高、利益联结紧、激励有选择,能更好实现集体行动,有效性也更高。⑦谢正富.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的“微自治”有效性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12-118。

(二)社区微治理资源整合不足

社区微治理因其微小性、自发性、相对独立性等条件限制,与外部资源距离较远、联系较松散,并且内部资源既分散又有限,导致社区微治理资源有效整合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点。

微治理资源分布细碎化。社区微组织结构简单、人数少、规模小,社区微空间范围小、相对封闭,社区微事务细微琐碎,社区微需求多样个性,因此这导致社区微治理内部资源呈散、小、细、碎的状态分布。社区微治理的外部资源分布在政府、市场、社会三部门,政府资源又分布于各个职能部门、各个条线,资源又分为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市场资源分布于各种各类市场主体之中,社会资源更是分布于各类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单独个体。因此,微治理资源分布呈现出细碎化分布特点。

微治理资源主体单一化。社区微治理作为治理的最基层末梢,没有直接纳入政府财政直接支持体系。参与社区微治理的各类微组织因细小而微,与政府较远、与居民很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缺少直接与政府沟通交流的渠道而导致难以直接获得政府的资源输入。即便是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购买,社区微组织因多数规模过小、没有正式登记注册,也难以直接获取项目经费。另外,市场主体是基于利益考虑的,因微治理规模小,很难起到一定的市场宣传效果,一般不会考虑提供支持。来自居民的自筹资金多是一事一议,并且筹集的难度也较大。另外,微治理的组织者一般都是兼职从事,在微治理运作方面不具备专业性,社区微治理缺乏专业的运作团队(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现有较为成功的社区微治理案例大多是有政府的鼎力支持、企业及社会名人的积极参与、媒体的大力宣传,通力合作的结果。当前社区微治理资源主体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居民,因此资源主体相对单一。综上可知,由于治理资源分布碎片化、资源主体单一化,社区微治理资源有效整合不足。

二、概念内涵:微公益创投的由来及界定

(一)公益创投

公益创投概念由美国慈善家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于1969年提出的,直到1997年才慢慢被学界关注,其内涵突出了组织的能力培育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2001年台湾学者林吉郎首次提出中文概念“公益创投”,并将之表述为“一种具有双重底线的公益投资,公益使命和商业精神是其本质,除了资金投入之外还有能力培育和技术支持”。后续学者对公益创投的界定关键词都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区别,细微之处略有侧重。赵宇新(2017)将之称为一种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公益事业发展模式⑧赵宇新.公益创投的欧美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1-09(006)。;施从美(2016)认为公益创投的目标是增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融资运作能力,延伸到公益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⑨施从美.公益创投:来自欧洲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及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6(06):104-112。;崔光胜、耿静(2015)认为公益创投是以项目为中心①崔光胜,耿静.公益创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载体——以湖北省公益创投实践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5(01):57-62。。这些概念的界定都强调了公益创投具有公益性、风险性、效益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公益创投的最核心目标追求是公益,也即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商业创投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这是公益创投与商业创投最根本的区别。因此使公众受益是公益创投优先考虑的目标,其次再考虑公益运行中的效率问题。公益创投较一般公益活动更具风险意识,鼓励社会组织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法。当然,为了降低风险,公益创投更加倾向于陪伴式和参与式的资助,注重对受助机构进行能力建设。②朱照南.从传统资助到公益创投:基金会行动模式的转型与挑战[J].中国社会组织,2017(02):16-18。从效益性来看,公益创投致力于运用市场手段达成社会目标,将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注重评估资助的效果,也称为有效公益。

(二)微公益创投

在微公益创投的概念界定方面,赵旭、吴清薇(2018)认为微公益创投的对象应该是社区服务领域公益项目,支持手段有资金、管理和技术,核心目标是为了弥补政府功能的分散化和社区结构的碎片化而产生的社区治理危机。③赵旭,吴清薇.社区公益微创投的存在与发展逻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1):124。该定义体现了微公益创投对资金、管理和技术等的整合,以应对功能的分散化和结构的碎片化。罗家德、梁肖月(2017)认为微公益创投就是不断挖掘社区能人,寻找社区自组织,并持续进行种子资金的支持,进行培力和陪伴的工作,让社区自组织萌芽、发展、壮大起来。④罗家德,梁肖月.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14-115。该定义强调了对资金和人力的整合。一些地方开展微公益创投大赛,其实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实践探索形式。

微公益创投是社区公益创投的微缩化、小型化,是社区微治理提供资金、政策、技术、人力支持的一种资源整合机制和资源支持平台,是社区微组织的孵化器。微公益创投就是从小做起、从少做起,做到小而优、小而美。微公益创投支持的项目规模更小、参与人数更少、所需时间更短、经费额度更少、与居民生活需求更紧密、操作程序更简化灵活。微公益创投项目大多切口小、立意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社区微治理的逻辑体系中,从调查掌握居民的微需求开始,到微项目的设计,再到微基金的支持,接着到微组织的实施,最后评估反馈。整个过程其实也是微公益创投资源整合与支持的过程。

三、分析框架:社区微治理的资源依赖与整合

(一)理论基础

资源依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费佛尔和萨兰奇科提出了四个重要假设:生存是组织最重要的任务;任何组织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组织需要获取外部资源来维持生存,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组织必须与其所依赖环境中的要素发生互动或交换,对资源需求的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组织的生存建立在控制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当一个组织的依赖性大于另外一个组织时,权力变得不平等⑤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M].南昌:华夏出版社 2002:72。。由这四条假设可知,组织的生存多有赖于外部资源,依赖度由资源的稀缺度决定,资源要素可以交换或互动,要保持依赖上的适度平衡,以避免权力的失衡。⑥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社区微治理是以微组织为行动主体、各个利益相关者为参与主体,为使微治理运转起来,这些治理主体必然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社区微治理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政策与资金资源、管理与技术资源、人力与物力资源、文化与组织资源等等,都需要从环境中得到的,因此社区微治理对内外部的资源提供者产生依赖。

(二)分析框架

结合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本文的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

微治理对环境中的资源有强烈依赖,需要获取资源来维持其正常运行。但凡运行状况不佳的微治理,几乎都与资源有关。不是缺资金,就是缺技术、人力等等,总之,没有资源保障的微治理举步维艰。社区微治理运行所需的政策与资金资源、管理与技术资源、人力与物力资源、文化与组织资源,都分别分散于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同时结合微治理的实际运行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1)社区微治理所需政策和资金资源有赖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

图1 分析框架图

社区微治理是一种公共产品,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微治理的治理层级是社区以下,是社区治理的微观部分。由于社区微治理之微,很容易被政府忽视。现实运行中的社区微治理多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状态,亟需环境资源的输入。社区治理是公共产品,因此社区微治理当然也是公共产品,也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社区微治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市场当然不能缺位。一些商业主体正将其商业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逐步延伸渗透到社区、联系到居民。居民的消费参与、消费偏好信息等等都是商业企业的宝贵资源,社区居民可以用这些资源与市场主体进行交换,以获取市场的支持。

(2)社区微治理所需管理和技术资源有赖于市场组织和社会专业机构

社区微治理的运行主体是微组织,微组织的培育、管理以及微项目的设计、运行等等都需要有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企业可为社区微治理提供管理技术支持,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来提供社区微治理所需的技术、方法等。专业治理技术的提供,将会推动社区微治理发展更加专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3)社区微治理所需人力和物力资源有赖于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微组织及居民

社区微治理所需人力一般包括利益相关者、专业技术人才和志愿者三类。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来自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企业,志愿者来自公益组织和社区,利益相关者多是居民或加入微组织的成员。社区微治理运行所需物资来自政府购买项目中的物资部分和社会组织及居民的捐赠和支持部分。因此,社区微治理所需人力和物力资源有赖于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微组织及居民。

(4)社区微治理所需文化和组织资源有赖于社区特有的人文地产景等

微治理的文化资源主要是社区特有的分布在人文地产景各个方面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等。组织资源主要是市场组织、政府组织、社会自治组织、社区微组织、驻区单位、各类正式非正式的组织团体等。这些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整合,为社区微治理提供更多文化和组织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四、案例分析:社区微治理项目的资源依赖与支持

(一)案例描述

微治理试验项目所在社区叫JZJ社区。社区下辖4个居民小组,辖区单位5个,社区户籍居民有2111户共计5487人。社区内居民主要是周边企事业单位退休老人与商铺经营租住户,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Z书记是一位上任仅仅2年的年富力强的负责人,一直希望社区工作能够有点特色和亮点,希望将社区打造成窗口社区和明星社区。在本试验之前,已经有一家社工机构带着项目经费和人员来社区做了一年,社区切实感受到专业社工机构可以给社区工作带来很多新气象、新变化,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工作效果,社区居民的反应也非常好。Z书记一起工作过的社区有高校专家指导,产生了很多明显收效,获得很多荣誉,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Z书记就特别看重专家和专业社工机构的作用。Z书记主动邀请高校专家来社区问诊把脉,将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社区发展的目标都和盘托出。课题组也正在选择合适的微治理试验田,刚好不谋而合。达成共识后,下一步就是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获悉一家专注院舍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想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并且愿意自带干粮(人员和部分经费)参与试验。课题组、社工机构、社区三方经过多轮协商讨论,修改完善了“JZJ社区‘抱团养老’微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并设定了时间表。项目坚持微细化+项目化原则,从小切口入手,从老人微小需求入手,设计小项目,提供小资助,完成小心愿;从问题需求入手,将需求项目化,然后项目运行规范化、社会化,实现自助互助为主,他助为辅。三方基本达成初步口头合作协议:课题组出智力,全程参与指导项目实施;社区居委会出场地及基本的办公设施和一些活动的物资支出,同时协助社工机构入户调查等等,社区居委会不直接给经费支持;MF社工机构派出两名社工,具体负责项目方案实施,社工薪资由MF社工负担。项目预设的五方主体的初步分工是:MF社工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人力资源支持,具体负责项目运行;YJY基金提供经费支持和志愿服务的人力支持;区民政局提供项目经费和政策支持,以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示范点建设等形式提供项目经费;古城街道和JZJ社区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更多支持;湖北文理学院社区互助养老课题组提供智力支持,设计方案,督导评估,服务咨询,参赛指导等。

经过一个多月十几次面对面与YJY粮油公司的高管的沟通,双方从最初都有强烈合作意向到最终的不了了之,经历了好几个阶段。YJY粮油公司本身拥有一家名叫“襄阳便民网”的信息服务平台。该公司想尝试通过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来获得社区居民的消费信息,建立稳固的线上线下社区消费平台,从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来占领市场。基于这个考虑,他们想借助这个项目来进入社区。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由于YJY公司扮演了“金主”的角色,始终把握着谈判的主动权。初期由于不了解社区公益服务以及整个项目方案,YJY主要是倾听民福和课题组的介绍,中期他们大概明白了整个流程,就开始慢慢提出自己看法了。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项目的实施方的低效不满意,认为进展太慢,效果不明显。于是乎,他们提出项目支持的经费并不直接划拨到MF社工账户,而是放在自己公司的账户上,实行实报实销、即时支取的做法。MF社工由于没有经费支配的主动权,与最初方案设计落差很大,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没有同意。谈判陷入僵局。又进行了几次努力,依然没有进展,合作难以持续。这时,YJY为了实现自己的社区突破目标,另起炉灶,直接与另外一家社工机构协商合作,并且还从MF社工高薪挖走一名业务精湛的项目主管,合作彻底破裂。

MF社工和课题组又积极与市区两级民政部门沟通,由于整个襄阳市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大环境不景气,加之政府部门多对工作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政府部门口头的承诺很多,但是几乎不可能真正落实下来。如此以来,寻求企业和政府支持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JZJ社区居委会、MF社工和课题组只能继续克服困难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当然涉及到孵化“抱团养老互助组”的种子基金问题时,干脆就直接取消了,微治理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也就变成了一个单纯意义的由社工机构与社区合作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了。最后,项目坚持了半年以后,还是因没有经费而宣告失败。

(二)原因分析

这个案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实正是因为陷入了资源困境之中,没能得到政府、市场资源支持。商业是以效率为导向,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公益是以效益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当商业目标和公益目标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将无法获得市场的资源支持。案例中企业的最终目标不是做公益,只是想通过公益项目来拓展市场。企业的本质是逐利的,不能盈利将无法生存,因此其利润最大化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当企业发现公益服务项目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时,企业失去了支持项目的动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意识到完全成为企业的一个社工部后,将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将改变项目的目标,从而彻底失去自我。

案例中的公益项目是由社工机构和课题组自下而上发起的,希望通过一份有创意的策划方案来赢得政府部门的支持。由于并没有提前纳入政府部门的年度计划,临时增加一个购买项目,虽然方案创意活动部门领导认可和支持,但是操作程序难度很大,当然也与分管领导的权限范围有关。因此,项目没能获得政府经费支持。案例中经费的筹集没有将社区居民考虑在内,是因为本项目创意并不是来自居民最突出的需求,而是一个社会研究实验,一个试图检验的学术假设,因此很难通过居民筹资来完成项目。在项目中,设计的居民参与是活动的参与,是抱团养老互助组的组织化参与。这一步参与在案例中还没进行到这个阶段,也就无从谈及参与了。

五、微公益创投:社区微治理资源整合模式创新

社区治理资源整合模式主要有借助传统型、交换协调型、行政主导型①邱柏生.论社区资源类型及其整合方式[J].探索与争鸣,2006(06):33-35。。借助传统型是指借助社会传统习惯或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即社会机制的整合模式;交换协调型是指整合资源是通过平等交换的方式进行,即市场机制的整合模式;行政主导型是指运用行政权力动员、财政及政策资源支持的方式,即行政机制的整合模式。微公益创投模式是一种综合模式,也是一种创新模式。

(一)政策与资金资源整合

在政府购买政策方面,政府以公益项目购买的方式参与微公益创投。政府财政划拨专门预算,用于支持社区微公益创投大赛,用于购买微公益创投项目,购买专门从事社区微公益创投大赛运营的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在社区微公益创投大赛前期,可先按照一定比例,在社会资本存量较丰富的社区先行试点。微公益创投项目前期应将培养微组织作为重点。

在社区基金池或社区基金会建设方面,政府要大力鼓励支持各种筹资探索。社区基金池其实就是社区基金会,是还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社区基金会,是社区基金会初级阶段的形式。政府要社区基金池鼓励通过公益市集、项目菜单等形式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募集资金;鼓励通过先发优势、品牌项目的影响力,吸引外部资金的注入;鼓励探索线上众筹,与网上众筹平台合作等等。政府方面,安排福彩公益金和提案项目基金来资助微治理;市场方面,探索设立社区冠名基金,由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驻社区机构或其他社会人士基于自身意愿捐助并自主命名的微基金,用于社区微公益和微组织的培育;社会方面,利用众筹机制向小区居民、驻区单位、群团组织、慈善人士等多个群体筹集经费,同时接受热心居民的捐赠。资金募集在传统“一日捐”、社区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还开发出社区众筹在线平台,它主要采用网络众筹概念。

(二)管理与技术资源整合

微公益创投中的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在管理方面有成熟经验和有效手段的主要是市场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因此,借助微公益创投这一平台,市场组织或社会工作机构对微项目的管理和微组织的运行提供管理技术支持和能力训练。这些市场组织或社会工作机构可以是直接参与微公益创投的主体,也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间接提供资源支持和保障。

微公益创投中的技术一般是指微需求的调查、微项目的设计、微组织的培育、微基金的筹集中的专业技术以及相关政策的链接方法。这些技术资源主要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掌握并由其提供。社会工作机构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机构,有社会工作机构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升微公益创投的规范化水平。社会工作机构应当是微公益创投的运营主体,具体负责微公益创投的运行。政府或社区基金会应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这项服务。

(三)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

微公益创投中创设的微项目的承接主体是微组织和个体居民。微项目实施所需人力除专业技术人员以外,主要是微组织、社区公益组织及社区居民。个体居民通过参与微组织而实现组织化治理参与,社区微组织和居民个体为微公益创投提供人力资源。当然,治理范围外的公益组织也是参与微公益创投的重要人力资源。

社区微治理的物力资源主要来自居民、社区居委会、政府以及市场组织。个体居民为微治理提供物力资源是治理参与的一种方式,社区居委会可以为微治理提供所需场地、设施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物力支持,政府主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经费或物质支持。企业以社会捐赠的方式参与微公益创投。企业是市场主体,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

(四)文化与组织资源整合

文化与组织资源对社区微治理也有着很大的支持作用。社区的文化资源散落在社区的生活日常中、人群中、街巷中、历史中……文化资源的整合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和共享,以及文化活动、文化教育等。微公益创投通过项目的创意设计,充分挖掘并整合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融入项目中、整合于内、加以运用。社区现有的组织资源主要是社区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微组织。按资源的表现形态分,这些组织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微公益创投这一平台就是要让有形的组织资源得以充分使用、无形的组织资源得以充分彰显。微公益创投通过居民需求调查,引导居民培育孵化微组织,覆盖社区各阶层居民,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六、结论与讨论

社区微治理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社区微治理。借助传统型、交换协调型和行政主导型的资源整合模式各有自身的优势,当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微公益创投综合了三者的优点,有效克服了模式单一性、资源分散性的不足,创新了资源挖掘方式、创新了资源整合机制,形成了新的社区资源整合模式。

首先,资源挖掘方式创新。资源整合的前提是发掘社区的内外资源,把社区资源动员起来。通过微公益创投这种项目制、活动式的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和调动社区资源,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微治理的热情。社区居民是社区微治理的主体,微公益创投活动广泛团结并带动广大居民参与,可以有效挖掘居民身上蕴含的文化积淀、道德能量、人力资源等。微公益创投鼓励社会组织依据自身特点发挥专业的作用参与微治理,促使社区微治理的力量更加多元、更加专业。微公益创投通过各种渠道多方寻求和链接支持社区微治理的社会力量,吸纳和引进社区范围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商业主体等社会资源作为社区资源的组成部分,为社区微治理提供各种有益的外部社会支持,使社区微治理获得更大范围、更加全面的支持。

其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微公益创投整合社区资源整合分布空间,搭建有利于激发社区资源参与的载体和平台,让社区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微公益创投系统地梳理社区居民的需求事项,建立全方位的需求动态图谱,搭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整合平台,建立服务需求和资源供给有效对接的良性机制,促进外部资源和社区内部资源有效对接互动,让社区资源成为社区微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资源交流平台创新。微公益创投通过搭建舞台、创造空间、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等,吸引各类资源主体参与社区微治理,组建微组织,开发微项目,举办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吸纳更多不同的群体参与,搭建促进社区资源交流的信息平台,拓展社区资源的“朋友圈”,让社区资源整合平台成为社区服务的大数据集散地,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并进,发挥微公益创投的最大社会效益。

最后,资源整合模式创新。资源是社区微治理运行的基础,是支持微治理运转的重要力量。社区微治理处于社会环境之中,其运行有赖于环境资源的支持,具体来说就是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政策、市场的物资资源、社会的技术资源及人力资源等。但过度和过于直接的资源依赖会导致社区治理失去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行政推动的微治理可能会在微治理过程中类行政化,从而消解了微治理;市场推动的微治理可能会导致营利性冲淡公益性;社会推动的微治理可能会由于缺少资源、技术、竞争等,而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微公益创投资金数额小、项目规模小、参与人数少、操作简单、形式灵活,能有效地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有针对性地供资源支持。微公益创投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整合到一起,优势互补、共治共享。因此,微公益创投为微治理提供其所需的相应资源,是社区微治理的一种新的资源整合模式,也是公益创投微观领域的拓展。

猜你喜欢
社工公益居民
青春社工
石器时代的居民
公益
公益
公益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