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40周年文献计量分析

2019-10-21 06:27贾翠玲茹梦丹
关键词:载文社科社会科学

贾翠玲,陈 彬,茹梦丹

(1.延安大学 图书馆;2.延安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

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社科版)》创刊,其职能正如其发刊词所言:“我们创办学报,就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园地,及时反映教学和科研的成果,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和讨论,并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同行共勉。”[1]根据当时的社会和学校教育需要,发刊词还规定了《学报(社科版)》的办刊宗旨,即“本刊作为社会科学综合理论学术刊物,其根本任务,就是力求完整、准确地阐述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努力研究四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文科教学质量的提高。”[1]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报(社科版)》也迎来了创刊40周年。文章将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40年来的载文量、学科分布、关键词分布、载文主题分布、核心作者群、作者机构分布、基金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以回顾和总结《学报(社科版)》创刊4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文章主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以下简称“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为统计源。统计时段为1979—2018年。1979年起至2002年,《学报(社科版)》为季刊,2003年至今为双月刊。除了1979年中国知网收录1期,1980中国知网收录2期,1981中国知网收录3期,1988年知网收录缺第1期外,《学报(社科版)》均被中国知网完整收录。文章以1979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即《学报(社科版)》创刊40年来所发表的文章为统计对象,对《学报(社科版)》的相关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和分析,结果大致如下。

一、载文量分析

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载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2]。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笔者共检索统计得到《学报(社科版)》186期,4552篇文章。其年度分布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9—1988年,《学报(社科版)》共刊发33期,载文量504篇,期均载文量为15.27篇/期,年均载文量50.4篇;1989—1998年,《学报(社科版)》共刊发40期,载文量808篇,期均载文量为20.2篇/期,年均载文量80.8篇;1999—2008年,《学报(社科版)》共刊发52期,载文量1571篇,期均载文量为30篇/期,年均载文量157.1篇;2009—2018年,《学报(社科版)》共刊发60期,载文量1669篇,期均载文量为27.8篇/期,年均载文量166.9篇。从期均载文量看,由20世纪80年代的期均15.27篇,到90年代的期均20.2篇,再到新世纪00年代的30篇以上,期均篇数呈上升递增状态。从年均载文量看,《学报(社科版)》载文量也呈上升趋势。从表1还可以看出,尤其2003年以后,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促进了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速度,良好的科研环境使师生的科研效率大大提高,科研成果丰富,为《学报(社科版)》提供了丰富的稿源,2003年改为双月刊后,学报的载文量大大增长,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传播的速度。

表1 1979—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量统计

二、载文学科分布

从期刊载文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某一阶段科学研究的动向。为了科学反映《学报(社科版)》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文章以中国知网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并引用了《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发表的《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报道研究成果的评价》一文中的数据[3]。同时,为方便观察《学报(社科版)》每一阶段的载文学科分布,文章将《学报(社科版)》的载文学科分布分为四个时间段,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以便回顾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00年代、10年代《学报(社科版)》的学术成果与本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发展的关系(如表2)。因篇幅关系,表格仅列出频次排在前10位的学科。

从表2可以看出,文学、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载文数量及百分比始终排在前10位,基本代表了我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动向。表2说明《学报(社科版)》在科研课题的选择及科研成果发表方面,紧密配合了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同时,从发文学科分布的分段统计数据来看,文学研究、政治学、党史等选题的发文量和百分比,始终处于《学报(社科版)》载文量前列,由此可以折射出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学报(社科版)》,从创刊开始就注重与学校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互相配合,相互促进。

三、载文关键词、主题词分布

期刊载文的关键词统计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出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同时可以反映出《学报(社科版)》的办刊特色。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笔者对《学报(社科版)》1979—2018年的载文关键词进行了分段统计分析,每10年为一个阶段(如表3)。因篇幅关系,表格仅列出频次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

表3 1979—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关键词分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21世纪00年代、10年代,陕甘宁边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毛泽东、抗日战争、马克思主义等关键词,载文关键词排序中始终排在前10位。

据《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的《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报道研究成果的评价》一文,《学报(社科版)》从办刊开始,就注重办刊特色,以“陕甘宁边区”为主题的研究,吸引着全国的党校、马列教研室、党史研究室、科学院和大学历史、政治教育系科的众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生活和工作过的人员,研究涉及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各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民主、法制、经济、教育文化和自然科学研究等。[3]

表4 1979—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的主题分布

从表4中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21世纪00年代、10年代,围绕陕甘宁边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的主题始终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主题载文比例相对较多,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的主题载文始终在前10位,尤其21世纪10年代,学报载文的这一特点更加明显。这与表3中1978—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的关键词分布数据特点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延安的地域优势,延安大学的政治地位奠定了我校的专业优势和学科优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校相继成立了“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在学科建设方面,延安学中共党史学科被确定为省级特色学科,政治学学科被确定为陕西省优势学科,中共党史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共党史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拥有一支高层次的中共党史教学团队,因此,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延安学”“延安时期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陕甘宁边区”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形成了我校的办学优势。《学报(社科版)》与学校特色办学互为促进,及时呈现学人在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和陕甘宁边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形成了刊物的特色,成为延安精神及陕甘宁边区研究的学术交流重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学校特色办学做出了贡献。

四、《学报(社科版)》作者机构分布

作者机构分布是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常规内容。作者机构分布数是期刊所载论文所涉及的机构数量,它衡量期刊论文的覆盖面大小及载文来源。笔者主要从中国知网中提取了《学报(社科版)》1979—2018年的3175个作者及其所分布的488个机构,因篇幅关系,仅列出载文数量较多的前20个机构。如表5。

从表5看,《学报(社科版)》的作者队伍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校内校外作者队伍为学报提供了丰富的稿源,使学报呈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1979年至2018年间,《学报(社科版)》的校内作者始终占百分之40.9%,《学报(社科版)》始终拥有一支与教学科研发展相长的稳定的作者队伍,保证了《学报(社科版)》的稿源。《学报(社科版)》的校外作者始终占百分之59.1%,遍布全国各地,校外作者分布也比较稳定,分布较多的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榆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陕西省延安市党校、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等。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学报(社科版)》的校外作者队伍具有明显的陕北地域特点,如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市委党校、榆林学院、榆林高等专科学校等。另一方面,校外作者队伍中来自党校、党史研究机构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多,这一作者群再次体现了《学报(社科版)》的办刊特色。

五、《学报(社科版)》核心作者群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期刊在某一段时间内发文数量较多,被引频次较高,对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影响的作者[2]。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笔者对《学报(社科版)》1979—2018年的3175个作者进行了分段统计,按照10年分段,以便观察不同年代的核心作者队伍及其变化。统计方法采用加权处理,将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被引用的频次分别统计,并按照发文数量占40%,被引频次占60%的权重计算总分值并按照升序排序,其结果如表6所示。

回顾20世纪80年代,我校老一代学人,如刘育林、张志强、马海平、包永新、牛兴华、任学岭、高尚斌、刘凤岐等,他们是80年代《学报(社科版)》核心作者队伍,紧随其后的还有80年代的年轻学人,如武宏志、刘国荣、高杰、胡俊生、高九江、杨亮才等,80年代的新老学人在文学语言、中共党史、哲学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表6中,90年《学报(社科版)》核心作者群中包含部分80年代的老一代学人包永新、牛兴华,而郝琦、武宏志、张杰等一大批80年代的年轻学人已经后来居上,成为90年代《学报(社科版)》作者群中的核心队伍,研究成果仍多分布在文学、中共党史、哲学等方面。21世纪00年代的《学报(社科版)》核心作者群中,90年代的核心作者队伍正处于学术产出的高峰期,如武宏志、梁向阳、任晓林、张剑、胡俊生、杨亮才等一大批学人依旧是21世纪00年代《学报(社科版)》的核心作者队伍,他们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起着教学和科研发展承上启下的作用。21世纪10年代《学报(社科版)》的核心作者群,新老学人交替,老一代学人如武宏志、孙刚成、王东维、任晓林等依然学术成果颇丰,21世纪10年代的新一代学人层出不穷,如高延春、孟万春、王俊虎等学人成果较多,为《学报(社科版)》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表6 1979—2018年的《学报(社科版)》核心作者群

1979—19881989—19981999—20082009—201839何志刚311.839杨延虎755.839姚正宽4291939田 玲4107.640李 睿311.840古建军475.840郭必选52818.840黄建军4107.6

通过表6中对《学报(社科版)》40年来的核心作者群的分段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创刊40年来《学报(社科版)》每10年核心作者队伍的发展变化,核心作者群新老更替,反映了一代代新老学人薪火相传,不断努力,对《学报(社科版)》学术交流和传播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折射出40年来,校内核心作者队伍在我校教学和科研中的中坚作用,折射出一代一代新老学人对延安大学教学科研的付出和贡献。

六、基金论文分布

基金论文指国家或者地方各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基金论文比指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所占当年发文量的比例。基金论文数量及基金论文比代表着一个学科领域内的新进展、新趋势,学术水平,可测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一般来说,期刊基金论文的比例越大,其学术价值也就越高[2]。基于中国知网,表7统计了《学报(社科版)》的年度基金资助文献量。

表7 《学报(社科版)》的年度基金资助文献量

通过表7,可以明显看出,《学报(社科版)》的年度基金资助文献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2010年后,基金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基金论文比最高值已达到62.96%,大大提高了《学报(社科版)》学术影响力。

七、《学报(社科版)》被引用分析

期刊总被引次数是期刊评价重要指标之一,它指自期刊创刊以来全部论文在某一年被引用的总次数[2]。该项指标从历史的角度反映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一)《学报(社科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总被引频次

文章利用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统计了1979至2018年底《学报(社科版)》的总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结果如表8。

表8 1979—2018年《学报(社科版)》的总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

通过表8可以看出,1979—2018年,《学报(社科版)》的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总被引次数为11964次,篇均被引2.63次,比2014年所统计的总被引频次7624次高了4340次,比2014年的篇均被引1.94次高了0.69倍;下载总次数为770249次,篇均下载次数为169次,比2014年的总下载次数474258高了295991次,比2014年的篇均下载120次高了49次。说明《学报(社科版)》的学术影响力一直在不断提升。

(二)《学报(社科版)》载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统计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制作的数字资源平台。其全文数据库起始时间为1995年至今,主要转载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148种,是国内权威的大型、集中、系统、连续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库,被其全文转载、摘录的数量普遍被学界和期刊界视为评价人文社科期刊的重要指标。基于该数据库平台,笔者逐年统计了1995年至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摘编、索引的文章数据,如表9。

从表9统计可得出,1995年至2018年间,《学报(社科版)》的载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7篇,摘编34篇,索引3146篇,尤其1995年至2003年间,被全文转载数占总被全文转载数量的60.5%。1995年至2018年间,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索引的文章数量占总载文数量的86.9%,《学报(社科版)》因此被列入2012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三)1999—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被CSSCI引用篇次及频次

引文索引是提供某一作者及其著作在其他作者的著作中被引用状况的一种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缩写是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收录了1998年至今的493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国内著名的人文社科期刊重要评价指标。基于CSSCI,笔者统计了1999年至2018年《学报(社科版)》的被引篇数及被引频次。如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1999年至2018年间总载文量为3240篇,其中《学报(社科版)》被CSSCI期刊引用篇数为514篇,占总载文量的15.86%;被CSSCI期刊引频次为533频次。总体来看,被CSSCI期刊引用篇数和频次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被CSSCI期刊引用达28.2%,说明《学报(社科版)》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根据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学报(社科版)》转载统计信息,2001年来,《学报(社科版)》曾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教育科学文摘》等影响力较大的文摘期刊,以及《光明日报》《文摘报》《报刊文摘》《教育文摘周报》《社会科学报》文摘报纸,转载43篇次,说明其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表10 1999—2018年《学报(社科版)》载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

八、《学报(社科版)》影响因子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平台定义,复合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其复合统计源由期刊统计源、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会议论文统计源构成[4]。综合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其综合统计源是指期刊类统计源。既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刊,也包括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型、应用研究型、工作实践型期刊[4]。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出2008—2018年《学报(社科版)》影响因子(见表11)。

表11 2008—2018年《学报(社科版)》影响因子和被引半衰期

从表11可以看出,《学报(社科版)》的综合影响因子及复合影响因子虽不及核心期刊,但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尤其是一些如武宏志、周新城等影响力强的学者,对本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贡献。

九、总结

40年来,《学报(社科版)》共出版186期,发文4552篇,来自全国488个机构的3175个作者汇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学术探索和交流。在中国知网平台上,《学报(社科版)》总被引次数11964次,篇均被引2.63次,总被下载次数770249次,篇均被下载169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7篇,摘编34篇,索引3146篇;被CSSCI引用514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文摘和报纸文章引用43篇。从《学报(社科版)》的载文学科分布、主题分布、关键词分布,明显可以看出其在学术成果交流中的地域特色及我校延安学、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40年来,《学报(社科版)》的新老一辈编辑们不忘初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本刊宗旨,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编辑学术研究成果,为《学报(社科版)》的编辑出版及学术成果交流做出了显著贡献。1996年,荣获陕西省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2000年,荣获首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执行优秀奖;2012年,被列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06、2012、2014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省优秀学报;2014年,“延安学研究”栏目被评为陕西省和全国高校特色栏目;2014、2018年,先后两次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综合性人文社科核心扩展期刊。这与一代代学报编辑人的编辑精神是分不开的,也与《学报(社科版)》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作者队伍是分不开。

数字化时代,《学报(社科版)》同样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延安大学特色化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愿《学报(社科版)》能与时俱进,融合数字化出版新技术,吸收更多高质量稿源,办刊更有特色,更有水平,以提高我校的学术影响力,促进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猜你喜欢
载文社科社会科学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交通领域典型期刊载文知识图谱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坚持文化导向 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编辑学报》2008—2018年载文关键词分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