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艳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发送(表达)和接收(理解)信息。通过沟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需要。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是智障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无法主动地进行沟通,就无法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交往的来回沟通中。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表达自己意愿和互相交往的工具。语言障碍是智力落后儿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每个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障碍程度都不尽相同,轻者能理解他人的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句型简单,内容贫乏;稍重的则仅能理解他人简单的话,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障碍最重的既不能理解他人的话,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文案例中的学生就是能理解简单的话,不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生活中不会与人主动沟通。
一个正常孩子的需求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营养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认知的需求,游戏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我们让孩子从小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需求,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也有以上几个需求,只是在发展的程度上不同而已。不会主动表达需求就是不会有沟通,不会和别人交往就不能完全融入社会。
xx 是一名中度智力发育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基本上都是家长帮助她完成。记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知道自己的名字,能服从简单的指令,但是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独来独往,没有同伴交往。
例1 上完体育课,学生回到教室,几个程度好点的学生赶紧跑去喝水。只见xx 满头大汗的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我问她:“xx,你渴不渴?”“渴”她大声地回答,“那赶快去喝水”。听到这样的指令,她很快去拿水杯,喝了一大杯。
在例1 中,xx 知道渴,可是她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饿了、渴了、冷了、热了,她都不会主动说出来,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无法交流,无法沟通,更无法融入社会。
例2 今天,我带了几种学生没有玩过的玩具。有几个学生就很开心地问“老师,这是什么东西?”“老师,这个我喜欢”“老师,我要玩这个。”可是xx 就是笑笑,我问“你要玩哪样玩具”。她来了句“你要玩哪样玩具”。我又重复问了她,这次她就手指指。我跟她说了“我要玩这个。”她重复了我的话后就很开心地去玩了。
在例2 这个事情中,我们发现xx 不会主动表达她想要的东西,也不会质问这是什么东西。质问期作为儿童语言发育的一个过程,一般在2 岁前后开始发问“这是什么东西(what)”?可是xx 从来没有主动发问过。说明xx 的语用能力发展水平在2---3 岁之间。
从以上2 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xx 能理解简单的语言,在表达中有“鹦鹉学舌”的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她不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管是饿了、渴了、热了,还是想要玩什么,想要吃什么,她都不会主动说。究其原因,除了语言发展异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因素。由于父母离异,大多数时间是奶奶照顾,衣食住行几乎都是家长包办。认为给她照顾好了就是对她的爱。时间久了,她就形成了自己不需要表达需求就能满足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迟早有一天要离开亲人,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呢!针对xx 的语言发展,让她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是语言训练中重要前提,也是沟通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根据xx 存在问题的分析,根据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的评估(表一)为了她能在日程生活中能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能主动在与同伴交往进行游戏。制定了以下几个小目标。
1、能明白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饿了、渴了、冷了、热了。
2、用正确的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需求:很饿要吃饭,很渴要喝水,天气冷要加衣服,水太烫要冷冷再喝等等。
3、能运用适当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发现孩子有需求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要干什么。
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情来训练学生语言的发展,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内容贴近生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兴趣范围狭窄、单一,不稳定、不持久,对周围的事物缺少好奇心,也不会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保持学生的兴趣,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发展和保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智障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
由于智障学生存在识记慢,遗忘快的特点,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重复学习、多练习。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细心指导、反复练习、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的地步。对于语言训练来说,更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孩子创造一个参与沟通的机会,可以利用交互式教导技术,设置一些需要由学生向你索要某物的情境。通过诱发沟通增强学生进行主动沟通的愿望,使沟通过程快乐、有趣,引导学生自发使用语言。首先通过增强物调查表(二)了解学生的喜好,根据这些喜好来强化训练。例如:1、在个训课时,拿她喜欢吃的香蕉,应先让xx 回答“这是什么”,再问她要吃吗?xx 肯定会先伸手过来拿香蕉。这时不能给她,一定要让她说出“我要吃香蕉”。只要她说出这句话就可以给她吃了。开始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让她跟你说出“我要吃香蕉”。再诱导她回答你的问题。这个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她喜欢吃的东西,经常换着东西来训练,让被训练者不会厌倦。这样的场景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2 种东西,其中一种是他不喜欢的东西,让她来选择,主动说出“我要_______”。这个训练后,可以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训练。2、在集体授课中,也可以通过诱发沟通来训练她的表达需求的能力。在绘画课上,老师故意不给xx 水彩笔,等到她说要时,再问她你要什么?等到她说出我要水彩笔时再给她笔。当然这个过程也不会进行的很顺利,要老师不断引导、提示。训练多了她就会慢慢地学会说出自己的需求。3、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根据情境引导她主动说出她想做的事情。比如天气很热,老师就要教她“热了,脱一件衣服”,让她学会说“我很热,要脱衣服。”比如口渴了,要让她开口说“我要喝水”。利用沟通诱惑物这个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他主动地进行沟通,提供参与沟通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自发性沟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在意学生的反应,应该跟随他进行下一个活动。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是1985 年,由美国德纳瓦州孤独症学习计划的Bondy 和Frost 所发展出的沟通训练系统,初期是针对自闭症、发展迟缓或其他具有社会沟通障碍的学龄前儿童所设计,但在不断的修正后,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甚至已扩大使用对象至沟通障碍成人(Frost&Bondy,1996)。本系统利用不同阶段的训练,达成儿童主动沟通和泛化的目的。本系统的教学分为六个阶段,结合xx 的实际情况,主要利用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的教学,结合这两个阶段让xx 能够回答我要干什么。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第五阶段是接受性问句训练,主要目标是当xx被问到“你要做什么”时,能自己回答。图片交换系统第六阶段是反应性以及自发性训练,结合这个阶段训练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练习回答老师问的“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以及类似的问题,让xx 能在同伴交往中会和同伴沟通.。例如xx 要学习主动表达“我要什么”。结合图片交换系统的方法,我们先可以让她想要的东西写在卡片上。在训练的时候主动问她“你要什么?”,过个3 秒再提示她看卡片,让她自己把句子说出来。
“情境教学”也可称“随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自然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创造或寻找教学机会,通过成人和孩子的互动教孩子学习和练习知识、技能。在教学之前,要先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事或物。(见表二)利用增强物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智障学生,生活处处都有教学契机。生活中不缺乏教学机会,需要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针对xx 不会主动表达需求,在课堂中或游戏中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例如:在训练前,xx 不喜欢玩玩具,每次给她,她就拿在手里摆来摆去,问她喜欢玩什么,她从来不说,给她什么就玩什么。也不开口说我不要玩。针对xx 的情况,首先要让她会模仿跟着老师说,于是从她有点兴趣的积木入手,每次给她玩积木时,我都问“你在玩什么?”,她总是回答我“在玩什么”。我先让她跟我说“在玩积木”,再让她模仿说。这样的场景需要重复练习很多遍,她才会回答“在玩积木”。直到后来她喜欢用正方形积木摆成一排时,我就利用她的这个兴趣爱好,故意拿走一些正方形积木。她在找积木时,我就问她“你在玩什么?”她马上会习惯性回答“在玩积木。”我又问她“你在找什么呢?”她肯定不会告诉我。我故意不说话,而是拿起一个正方形积木,她看见后马上伸手来拿。我提醒她要说出来。(刚开始怎么也不说,引导她跟着我说了几遍之后她才说出要)我引导她说:“要这块积木吗?”xx 说:“要。”我进一步扩展问她:“要什么样的积木?圆的还是正方形的?”在老师的提示下,xx 最后说出了“我要正方形的积木”。等她开口说出要时,我就会奖励她一块积木,让她体会到说出自己的需求就会有奖励,从而体会到主动沟通的快乐。在教学或游戏中,应该经常制造这样的意外事件,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沟通动机的目的。在情境教学中,可以利用有趣的障碍物这个技术来增加学生不得不沟通的机会。
表(一)
增强物调查表(二)
通过诱发沟通结合生活情境对xx 进行一年的训练后,根据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的评估(表一),经过三次的测评,个案的分数值越来越高,也就说明个案的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基本实现了所设定的三个小目标,个案的主动沟通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个案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人能主动问好,对自己的生理需求会通过动作或语言主动表达,在同伴游戏中,也会融入一起玩。这些进步提高了她主动沟通的能力。
在这个个案训练中,我们也发现,这些训练内容的实施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少家长的配合。由于个案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是告知家长平时要多跟孩子做游戏,多跟孩子交流。但是在一年的训练中,发现后期的进步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后期让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运用这些技术加以训练。先给家长一份日常活动时间表,这个表中包含起床、进餐、上厕所、洗澡、就寝。让家长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跟孩子互动并进行简单记录。我觉得家校结合,双管齐下,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会越来越好。通过对个案表达需求的训练后,我更加坚信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训练的必要性,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主动交流的开心,增强他们的信心之外,还能为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打下基础。虽然智障学生的训练繁琐又漫长,效果甚微,但是坚信奇迹会眷顾努力的孩子,坚持训练总有效果,不放弃,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