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若冰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于1921年创立,是创造性治疗的一种形式。薛弗和格林斯基在其著作《团体治疗与敏感度训练模型》指出,心理剧治疗是现存最早的团体治疗模式。而校园心理剧是基于心理剧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及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通过小品、戏剧等表现形式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模式。
校园心理剧渐渐成为一种通过舞台表现对群体治疗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径,他通过群体治疗,这种方法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增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安全的环境,在参与者认为安全的环境下,更容易暴露出存在的心理障碍,更加的高效、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让参与者和观众在这个过程表达、宣泄情绪并且消除内心的乏力以及自卑感。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对提高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心理素质有重大的意义,而这样新颖的模式吸引学生参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易让参与者和观众产生共鸣,这样的方法更加让人容易被了解,接受,通过简单浅显的剧情和通俗易懂台词给观众讲述心理学上一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使得其更加浅显易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号召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就业挑战、课程学业甚至家庭压力时等来自社会影响或者对自我要求提高而带来的压力,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往往他无法派遣各种各样的压力甚至无法察觉已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由于难以启齿的过往,例如童年时期留下的心理障碍 或者一些学生因为自身性格以及外界压力而回避存在的心理问题而被忽略淹没,校园心理剧以团体治疗的方式,通过大学生对人物的刻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对剧情的阐释,对情节的演绎,弱化传统心理辅导由于学生难为情或者无法向他人倾诉的形成的阻碍,从而暴露出已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通过人物积极性格(积极、乐观、开朗)或者消极性格(冷漠、孤僻、自卑)的刻画,演绎由于人物复杂关系产生的纠葛,通过肢体语言的演绎,语言的表达或是借助舞台灯光、道具的表演,以协助个人内在世界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以及团体活动产生的关联,使自己与现阶段的生命主题建立新的关系,重新与外在世界建立新的纽带关联,这个新的关系中引导情绪障碍的释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参与心理剧自编、自导、自演与指导老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校园心理剧的表演使青年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治疗效果.
为了论证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的实效性,以及如何形成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教育活动模式。我们在历届参演校园心理剧的演员和观看校园心理剧的观众中随机选取了120名进行了以下方法并对这120名学生进行了多次回访
1)通过历届对“5.25”校园心理剧比赛在西南科技大学举办后,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填写校园心理剧治疗活动效果的调查问卷以及,进行实证分析。经过实证分析(如下表)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能接受心理剧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根据数据显示认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为68.7%,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为71.3%,提高了自主学习性的为70.1%,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观看或者参与校园心理剧心理素质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心理问题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同时观测到西南科技大学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个人访谈中针对这个人群进行访谈时发现主要原因为学业压力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压力(多为与室友的矛盾)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7 19 22 21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0 23 25 21提高自主学习性 19 21 22 20
2)随机选取了40名学生,在观看(或参演)前3天 对随机选取的40名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在观看后10天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测试,根据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发现,60%的学生认为心理剧治疗效果显著,40%的学生认为心理剧能够缓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能从心理剧中获得共鸣,从而缓解其心理问题。
2017年校园心理剧大赛中我们对参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发现大多参与者中心里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精神抗压能力、心理自控能力弱、缺乏自信心等。在校园心理剧结束后再次对参与者进行了个人访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在询问周围的朋友和同学普遍认为观看或者参与后心理素质有提升。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心理剧参与者进行了3个月后的回访,发现40%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回访中发现,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语言的表达或是借助舞台灯光、道具的表演,来表现内心的真实世界,这种与外界形成纽带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受到学生的好评。与此同时,我们走访了参与校园心理剧的演员的同学、室友、以及老师,通过他人对当事人的侧面描述,发现参与校园心理剧的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从而验证了校园心理剧对心理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