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泽燕
近些年来,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在持续加大。在高校,一旦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就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保障。因此,客观上容易出现一种状况,即越来越多的学生踊跃地参入困难生的认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作为困难认定的重要依据,那么很容易会产生“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最后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困难证明的同学未必真的家境困难,而真正家境困难的同学未必递交了困难证明。我们如何真正帮助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其实是一个复杂而不易的过程。
1 案例背景
新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正式开始,召开过家庭困难学生会议之后,我陆续地收到了同学们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和认定申请。有的同学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有的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家中多位子女上学,然而也有这样的同学,经济困难证明表上写着家庭人均月收入600元,却手持高档手机,穿着光鲜。如果仅凭经济困难表上的数据,一时让人无法判定真实。也有一些同学,穿着朴素,省吃俭用,甚至申请了助学贷款却没有递交过困难证明。我们该如何全面地了解一位学生的情况,用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方式去认定学生的困难程度,使我们的资助真正落实到“对”的人身上呢?
2 案例分析
2.1 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促使困难认定申请数量的增加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国家不断出台资助政策,完善资助政策,其中高校学生资助涵盖了奖助贷勤补减全方位的项目,可以说学生“若想要上学,都不会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目前,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已由原来人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助学金资助力度的加大,也会促使一部分可能并不困难的学生提交不真实的申请材料,这给困难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认定指标体系还需要根据科学、详细、可量化
近年来,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上做了一些探索,但在现实操作中会发现,有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指标细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不能在同学中普遍测试;有些指标信息较为模糊,不够具体量化。如果仅凭一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上的收入数据,在尚不清楚真实与否的情况下,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这个数据评估可能显得过于单一。
2.3 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并未申请经济困难认定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发现,有些同学平时省吃俭用,衣着朴素,他們也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申请了生源地贷款,但并没有递交经济困难认定申请。他们心理上较为敏感,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真实状况,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种资助,或者认为有些人比自己更需要帮助。
2.4 对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帮扶存在难度
目前,我校倡导由辅导员、班委及同学代表组成的困难认定的评议小组,在评议中,我们也发现,同学们住宿较为分散,而部分困难同学平时不太和同学交流。因此,在给这部分同学困难认定的时候,大家无法给出比较清晰的建议。既要让大家了解到这部分困难生的生活状况,又要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达到帮扶他们的目的,难度不小,是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3 解决办法
3.1 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思想价值引领活动
诚信乃人类的无形资产,诚信为人之道,立身之本。对困难认定证明弄虚作假、滥用助学金等行为都是诚信缺失的体现;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最多的资助,只知索取,却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与责任。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重教轻育”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对于学生中的不诚信行为一旦发现,则将不再参与任何资助的评审,并记入诚信档案中,以对学生起到警示及约束作用。同时,开展各类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观念。要求每位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锻炼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并转化为奋发的力量。
3.2 建立家庭困难学生的档案,完善困难认定的程序体系
给每位困难生建立真实有效的家庭经济状况档案,包括申请人的家庭所在地情况(当地经济状况,是否为贫困县,家庭住址等),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数、家庭性质结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是否残疾、重病)、家庭工作状况(职业、人均年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情况(是否多子女上学)、家庭老人负担情况、学生已有受助情况等进行调查登记,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前划分不同的困难档次,并在每学年开展困难生的复查认定工作,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严格认定程序,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让不同困难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
3.3 进一步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困难中历练成长
家境贫困的学生,他们有着特定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很多生活磨难,在心理上承受着比别人更多的压力。他们的内心因此也更敏感,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陪伴。有些同学自尊心很强,不希望别人因为家庭困难的原因而对他另眼相待,因此拒绝任何资助;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而更加自卑,学习动力下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困难同学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对于出现的人际矛盾深受困扰,却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教育,融合了家庭、学业、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往往更加复杂,需要倾注大量的关注与关怀。我们要耐心引导他们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充分利用勤工助学制度和奖学金制度,激励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4 思考启示
4.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也关乎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困难认定则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先前提。尽管困难认定一直是个难题,但我们需要迎难而上。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动态地关注家庭状况,改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够将认定的考察因素进一步量化,则能够较为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困难程度,从而为后期资助评审奠定基础。
4.2 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仅仅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经济困难之外的各类问题可能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理解。我们需要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一起为他们做一些事情。比如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和辅导、勤工助学、思想引领等。对于学生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和各种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需要全员参与的育人工程。
4.3 现在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群体还是很庞大的,我们如何营造一种校园氛围,把资助教育工程做成一个有温度的工程,需要更多的爱心、细心、耐心。困难生的情况复杂多样,需要细心的观察、舍身处地的理解和恰到好处的关爱。
总之,我们要认真做好高校困难生的认定工作,努力构建科学、规范、暖心的资助教育体系,让每个贫困学子都能获得帮助,顺利健康地完成大学学业,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