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首华
摘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还应启发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真正懂得为什么这样算。
关键词:理性;实效;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1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60-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计算教学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1.现状分析
根据多年的总结,我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题目抄错,如将“一”看成“+”;将“645”误写成“654”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1.2 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1.3 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857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
1.4 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1.5 不良的學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检验习惯。由于学生的这些习惯没有完全养成,所以容易造成错误。
2.应对的策略
针对这些现状,结合我校的两堂计算教学展示课,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2.1 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1)创设富有数学情趣的情境
“枯燥乏味”是计算教学相对于其它内容最大的弱点。因此,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以激发其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生活,创设富有数学情趣的情境。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人物形象,讲有趣的故事,做有趣的游戏等方式,要让学生以情境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学习数学。
在“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中,刘老师就创设了“动物王国闯关游戏”这一情境。但仅凭一两句话,难以把学生带入情境。建议由故事导入。
(2)开展计算比赛活动。刘老师在第一关“单项练习”时的四道计算,就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比赛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3)改善评价的方法。如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小小计算能手”
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2.2 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2.3 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计算教学中,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既要重视“为什么这样算(算理)”,也要掌握“怎样算(算法)”。
那么,在“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道明算法背后的算理,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呢?
谢老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学校正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周日小丽和小东一起到书店买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老师引导学生把"6.45元”转化成6元4角5分,把“4.29元”转化成4元2角9分来计算,理解“分”只能与“分”相加;“角”只能与“角”相加;“元”只能与“元”相加的道理。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内容,这一点很可取。但是,与算理结合得不够。
建议:学生提出问题后,可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共多少钱?(很多学生会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相机板书:
6.45元→6元4角5分
+4.29元→+4元2角9分
师结合板书让学生明白:5分的5在百分位上,表示5个0.01;9分的9也在百分位上,表示9个0.01,相加得14个0.01,之所以能相加,是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引导学生继续说下去:4角……
这时,学生对算理就明白了。
2.4 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要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
(4)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
2.5 重视估算,培养能力
估算能促进学生对数感的形成,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计算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可以采用“估算——计算——验算”的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让估算最终也能指导后面的计算。
2.6 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探人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谢老师的课上“知识运用”这一环节中“1.12一0.09”时,有学生得出1.3这个错误的答案。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次强化算理。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育》.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陈清容,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