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涛
摘 要: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体现。小学阶段是为学生写作能力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解决小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困难。但是,从小学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写作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的效果不高。为此,本文针对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主要从“鼓励学生抒发情感”“促使学生观察生活”“结合阅读学习写作方法”三方面出发,以期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情感;生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认知和理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写作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作文无话可写,学生在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等等。為此,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遵守小学生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作要求实施教学策略。为此,本文也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来对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鼓励学生抒发情感
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似乎干巴巴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写的文章没有倾注足够的个性化情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总是最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惊讶,或悲伤,或快乐。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太弱,难以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及时表达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情感,同时将这些情感落于纸上。如此来逐渐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平时的课堂阅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关于母子见面部分,并从描述中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线,使学生意识到情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或者,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的视频,从而使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感受到情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又如,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总结父母在生活中的日常故事,如妈妈今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并与父母谈论他们今天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这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中发展他们的情感能力。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不同的感情递进规律,然后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二、促使学生观察生活
小学生的学习既包括在教室里的学习,又包括在教室外的学习,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外部”,都是学生的“生活”。因此,为了调动小学生写作的本能力量,语文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加强个人写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件,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在此基础上体悟生活,升华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完成这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生活丰富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做出什么样的写作”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写物写人这种作文时,教师应该尝试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对象的工作。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角度来促使学生去观察,如小动物的体型大小、毛皮颜色、动作特点等,花朵和树木的高度、形状、分支和颜色,人物说话时的音调、速度和表情等。教师应该尝试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工作。在这种角度的引导下,学生抓住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观察时学生们拿出了自己的喜爱的水果或者玩具。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扩展观察的内容,如在观察人物时可以从劳动、学习、卫生等多方面来展开。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他们在写作时就可以拥有丰富的表达材料。在这样的观察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认知加以表达。
三、结合阅读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写作中的很多问题,如词汇贫乏、套话连篇、结构混乱等,与阅读不足直接相关。很多小学生即使内心有很充足的情感,还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迫切想要表达出来,但是会发现没有一定的写作方法作为支撑,就很难赋予文字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为此,教师可结合阅读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可以在素材积累、方法指导等多方面为写作做铺垫。
例如,在教学《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祥子的,即文章从装束、体态、体型、容貌等方面来对祥子进行外貌描写,如“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中,作者用了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祥子健壮、朴实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描写来尝试着自己写一写,把其中写得好的地方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最后,教师可安排读后感写作任务,加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吸收,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思考并学习掌握写作技巧。
总而言之,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重点关注,在安排写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注意阅读和写作的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为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情感材料,促使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娟.浅谈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2+108.
[2]田晓燕.提高语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1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