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摘 要:身为多年来的一线低年级语文教师,我迫切的意识到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鉴于此,本人在研读了既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了具体的探究,给出了导入有趣故事,加强媒体应用,组织课堂表演三个策略,并辅以案例佐证,希望能够对一线低年级语文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策略;质量提高;案例分析
小学低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伊始阶段,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是学生展开更深入、更深层次知识探索的前提和开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低年级小学生的诉求和需要,迎合他们的知识习得方式,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他们实现自主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收获更理想的学习效果,具体如何实现,我给出了如下三点参考策略。
一、导入有趣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有趣的故事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的参与到相关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来,而且故事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达到印象深刻的理想学习效果。可以说,有趣故事的导入有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努力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故事,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的放矢的应用;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讲故事,确保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故事是低年级小学生感兴趣的,听得懂的。
例如,我在识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分辨“银”和“很”这两个字,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一个外国友人来中国旅游,他和他的中国朋友一起去购物,这位中国人掏出人民币准备结账时,这位外国友人颇有感触的对他的中国朋友说到:“怪不得中国发展得这么迅速,原来连中国的钞票都印着‘中国人民很行的标语”,这位中国朋友先是一头雾水,过了一会恍然大悟,对他这位可爱的外国朋友说到:“钞票上印的不是中国人民很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不由的哈哈大笑,但在哈哈大笑之余,也更加印象深刻的认识了“很”和“银”,而且明白了“行”是多音字,可谓是一举多得,达到了不错的识字教学效果。
二、加强媒体应用,夯实知识体系
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资源的日渐丰富,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素材。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正是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因此,身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需要有意识的利用媒体资源和技术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夯实他们的语文知识体系,让他们收获更好语文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日、月这两个汉字时,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日、月两个字的演变历程,通过视频动画,学生们可以看到最初在甲骨文出现的日就是一个圆圈加一个点,之后经过古陶文、帛简书、篆书、楷书、隶属等的逐渐演变,才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认识了“日”,而且知道了“日”是象形文字,也看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我又给学生展示了“月”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用互联网查阅与日、月有关的好词好句,以及简单的古诗词,就这样,学生们不仅对日、月这两个汉字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充实,可以说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课堂表演,发挥学习主动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其产生倦怠情绪,而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边表演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且还能够达到印象深刻的理想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展开丰富、多样的表演,以收获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小鸟的角色,边表演边根据课文的内容对话,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表演好,自然会学习文章的生字词,而且会带入自己的情感,通过表演,再加上我的有效指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青蛙觉得天就井口那么大,同时也掌握了我们要放开眼光,乐于去探索世界的道理,整个课堂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们也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从多方面着手探索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但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可能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斷的探索出更多真正的有效的打造高质量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得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发贵.多媒体与小学语文的整合[J].现代交际,2016(21):26.
[2]隗春艳.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114-115.
[3]郭习静.儿歌促进小学语文有效识字教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