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红艳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初级技能应用人才,其中一部分具有一定资历和学习能力的人已经成为了不少行业的高级管理者甚至企业家。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今后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将持续,职业教育也将成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具有生命力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变迁
一、前言
翻阅文献资料,查阅职业教育史可见,我国的近代职业教育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产生和发展的。当时我国的精英们为了摆脱民族危难,求强求富,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职业教育(当时称实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我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变迁综述
(一)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不得不学着与西方打交道,先后创办了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培养翻译人才的西文学校,以适应外交及引进西艺的需要。这一时期所开办的新式学堂多与外交、军事相关,反映出这一阶段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为“求强”而培养西学人才,均是为培养军事上能与列强抗衡,外交上能争取国权的专业人才。随着殖民统治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不少进步人士提出广设实业学堂以兴农工商各业,富国裕民实现实业救国、实业教育救国的愿望。在对实业教育的这种认识下,借鉴国外的教育制度,一批农工商实业学校纷纷建立起来,如杭州蚕学馆、端平化学学堂、广东商务学堂等。这一时期实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已从单纯地为抗拒外来因素而“求强”发展为更具根本性的为“求富”培养实学人才。
1914年,黄炎培在调查全国教育情况时发现:实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出路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实业教育被称为“失业教育”。1926年,以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意见同志书》为标志,职业教育运动进入低谷。但在1928年以后,伴随生产教育思潮的兴起,职业教育又陡然升温。国民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颁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最重要的是1932年的《职业教育法》,其第一条规定职业学校“应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技能”,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的走向逐渐向社会本位转移。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变迁情况概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职业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954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作了阐述:“在于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的文化水平……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关于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劳动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技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结构上的分化只是人才培养定位有了分化,而直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分化。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职业教育也难逃厄运。1976年以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职业教育也进入恢复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鄉劳动者。”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业上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渐解体,毕业生需要自谋出路,这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为学生谋生计的内容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的特点
(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本位一直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国家、社会,忽视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造成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取向,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使教育目标不时向个人需要、个性发展偏移。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一直比较强烈,但其中也有若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主动放松或被动削弱了对教育的控制,使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呈现出一种综合社会价值取向,但有时也赋予个人需要的内容。
(二)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
职业教育在中国一出现就被赋予了“求强”、“求富”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它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一开始本没有谋个性发展、个人谋生之手段的内容,完全出自社会本位,这也是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的法令规程对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多大调整,但其办学实践已明显让人感受到对人本身的重视,对学生需要的重视,一切都是社会发展水平使然。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精英对教育本质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
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社会精英们所发挥的影响功不可没,精英们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许多职业教育的倡导者、思考者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倡导和阐述上,更是亲身实践,创立了不少职业学校,去实践教育目标。清朝后期,李鸿章、张之洞等权柄在握的洋务派重臣,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呼吁求物质之学以解中国之病弱,那个时期的教育目标也基本上在这些精英的主张范围之内。20世纪20年代末,黄炎培等不遗余力地倡导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增添了新内容。以后精英们发起的平民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等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教育目标取向走过了一个在社会与个人间选择的过程,其内容也多次发生变化。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定位在哪里,历史会引起人们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