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娜娜
据媒体报道,近日,不少针对少年儿童的“情商培训班”十分火爆,家长们趋之若鹜。此类培训班短则五六天,长则八个月,形式上不仅有培训班,还有夏令营,囊括孩子的婴儿期到学龄期,并且价格不菲,不同年龄段收费每年一万到三万不等。
孩子性格太内向,上情商培训班;淘气不听话,上情商培训班;专注力不集中,上情商培训班……情商培训班仿佛可以一键解决孩子成长的所有难题,鼓动着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焦头烂额的家长们。
情商培训班的这把火能燃起来不是没有缘由的。本质上,它依旧拿捏着人性的弱点,摸准了家长在孩子成长期面临的各种焦虑,看透了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可以一掷千金的豪情,开启了一场有预谋的商业围捕。其将这门赚钱的主意赤裸裸地打到了孩子身上,美其名曰“培养人精”,实际上是在收割家长的“智商税”。
虽说人际交往确实存在一些所谓的技巧与套路,但将一套成年人都不一定能知道的情商法则直接灌输给祖国的花朵,无异于揠苗助长。而且在小小年纪,就让孩子修炼人情往来的操纵术,磨灭本真与性情,这种导向对孩子的成长更为不利。我们可以理解家长们在育儿焦虑之下,为了孩子万般打算、做十足准备的心,但情商本就是一个玄之又玄、难以界定的名词,八个月的课程、要价三万元的少儿情商培训班,就能让孩子成为社交达人、成为人生赢家吗?答案还真让人怀疑。
电影《后会无期》里的那句话“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情商亦是如此,即便深谙提高情商之道,上了几十节情绪管理课程,恐怕在实际与人交往中,还是会立刻暴露原形,毕竟现实往往更为复杂。
所以,与其指望通过情商课程弥补孩子的不足,家长们还是得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要知道最好的情商,就是教养,这不是培训班就能完成的模式化塑造,这需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摘自人民网)
【素材解讀】
人处在什么阶段就该干什么阶段的事。学生时期的孩子就该用功读书,积累知识;步入社会的青年就该拿出拼搏的态度,铸就理想;组建家庭的成年人就该承担起责任,照顾家人。而尚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正是触摸世界、感知世界的好时候,他们还没来得及根据所见所闻所感构建自己的城堡,便被“自以为是”的父母和培训机构修剪成了千篇一律的“观景树”。这样的“风景”或许无可挑剔,但却失去了其独特性和本真,仅仅是一个复制粘贴的“模具”。在可以纠正错误的年纪就不要怕犯错,在可以无忧无虑的年纪就不要被复杂的人情世故所羁绊,还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天地。
【适用话题】
自由成长;童真与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