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段歌词节选,按要求作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读了这段歌词,引发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思路解析】
近年来,材料作文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大,已成为命题的“新宠”,而且,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占据较大比率。名言名句类材料,特别考验考生的思维品质,在命题、选材、立意等方面也给考生更大自由,便于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这是一篇以流行歌曲为启发点的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找出关键词语,把准脉才能审准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信息,比如“不止”“苟且”“诗和远方的田野”“那片海”等,这些关键信息限定了文章要写的内容跟成长、梦想、追求、目标等有关系。在审题时,就应该抓住关键词来立意。“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而“诗和远方的田野”和“那片海”可以指同一意义,它不是实指,更多的是一种引申义,可以引申为目标、梦想,或是美好的向往、追求,一种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不止”指“不仅仅”,它一方面没有否认“苟且”,但更强调了人生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困境,更要望眼于未来,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即便困顿潦倒,也不能忘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保持心灵的充盈,要活出“诗意”。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一是为了远方,活出诗意。即使现在的生活让你不如意,眼前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一些琐碎的事让你痛苦不堪,但是你还有希望,还有明天,还有温暖的太阳、温柔的风,你还有心里的美好生活。即便眼前生活乱糟糟,也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仰,你还有美好的希望。
二是梦在远方,执着追求。可以从自己的梦想入手,为了实现心中所想,不懈努力,即便遭遇挫折和困难,也要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突出“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的主题。
三是借古喻今,表达愿望。陶渊明、孟浩然、苏轼、周敦颐等,他们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追名逐利,宁可生活苟且,也不放弃追求精神的“诗意”,在纷繁的当下,学学古人,寻找心灵的慰藉,寻一方天地,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工作的烦恼,慰劳疲乏的身心。
我们在写作时还要特别注意:一是“远方”的内容要明确,不可含糊其词;二是不能对“远方”只字不提,落笔只写“眼前”,全文要兼顾“远方”。
【习作示例一】
找寻自己的那片海
长兴县虹星桥中学 吴 韵
人生路上,困难总会如影相随、接踵而至。面对困难,你或许会微微一笑,如势不可挡的战士般“披荆斩棘”;或许会沉浸于痛苦埋怨之中,茫然无措。
困难无可避免,唯有努力挣脱生活的“泥潭”,做一个始终乐观向上、怀抱理想之人,方能发现生活的意义所在。
若我是一株幼苗,我会扎根于深处,拼力生长;若我是一株野花,我会不甘于平凡,渴望脱颖而出;若我是一条鱼,我会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海。
生命或长或短,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苟且”,司马迁找到了自己的“那片海”。残酷的宫刑、他人的嘲讽也未能让这位伟人深陷困境,一蹶不振,《史记》的诞生无疑是他生命价值的充分体现。如今,我们感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由衷敬佩于他的意志。如此便可发现,纵使生活的困苦令你不堪忍受,但若有了人生的目标,生活就不会显得那般苍白、无趣,甚至有了前进的动力。
回想《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却遭遇到无情病魔的打击,再也无法站起来。他坐在轮椅上望向远方,世界是那样暗淡、冷漠,连周遭的空气似乎都在嗤笑他的落魄。难道生活就只能如此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平凡的经历令他拥有超乎常人的信念,他坚持写作,最终成为文学界一颗散发着与众不同光芒的星星。可以说,史铁生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海。虽然他身患残疾,但在文学的海洋中,他却凭借自己的意志,自由地遨游。
面对萧瑟秋景,你是否会不由得生出一丝伤感和凄凉?但这个季节却也是瓜果飘香、金色闪烁的,何不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呢?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为了找寻自己的那片海拼尽全力,而非自我封闭,深陷于绝望之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若存有希望,黑暗之中也能透出一丝光亮,指引我们向前走。
人生路上,我们常常会迷失于丛林之中而焦急失措,像无头苍蝇般漫无目的地乱跑,在惴惴不安之中仍困于原地。其实,只要找准一个方向,一直向前,终会走出丛林。人生就是如此。
【评点】
文章列举了司马迁、史铁生的例子,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领悟出“生活可以困顿,但人生需要梦想;有了心中那片海的指引,困难也将被踩在脚下”的人生哲理。文章思路清晰,论述缜密。在语言表达上,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刻的道理隐喻在浅显的生活常识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习作示例二】
逐浪而生
长兴县虹星桥中学 张 鑫
如果弄潮都不敢设想,又何必把目标定为远航?
——题 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有人渴望水的滋润却惧怕无法揣测的海底,所以远离;也有人无视大海的危险,撑开船只,破开一条裂缝,到达彼岸,获得新生。
我听到了来自海洋的呼唤,我想要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
辗转反侧,波涛依旧
我们都像石磨盘上的一粒黄豆,渐渐地,被磨成千篇一律的模样。可我不甘心就这样成为粉末,我要拼,要闯!
那一年,我放弃了母亲为我选择的美术方向。毅然告诉她,我志不在此。我心中的那片海里有一个声音明确地告诉我,我的所爱是文学。即便我练习了八年美术,心底却一直揣着文学梦。为此,我每个夜晚都难以入眠。我也曾问过自己:真的要放弃吗?那八年,我付出了很多,也小有成绩,但心底的声音是那样的执着、坚定。于是,我放弃了近在眼前的绿洲,决定另寻他路,即使那路上会遭遇沙漠,可远方的海洋在等待着我。
既闻涛声,何妨一试
我终于还是走进了沙漠。
这期间家人的反对带给了我多少痛楚,大概是这一生都无法忘却的。可我忽略了一个事实:漫漫沙漠何时才能到达尽头?前方的海洋可望却不可即,对于半途放弃美术转向文学的我来说,文学的世界实在太过浩瀚,失去亲人的支持,我不确定单靠自己的一腔热血能走多远。
我不是善泅者,却把目标定在了海洋。这莫大的笑话,连我自己都忍不住嗤笑。可我听到了涛声,海水那样强烈地拍打着海岸,好像再近一点,我就能触到那份冰凉。
我想试试,继续努力地前行。
纵身下河,不惧海洋
我终于还是要面对,文学社的老师问我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是不是一次失败就将我击垮。
我说:不。
我想顺着河流奔向大海。面前的河流静静的,一点儿也没有狂躁的迹象,但仿佛只要我探脚入水,它就会像黄河般湍急。我生了怯,却还是一个猛子扎下水。苦涩的河水瞬间淹没整个身体,我呛了几口水,拼命地挣扎,渐渐地,我不再惊慌,试着划动手臂,我能操控自己了,我终于游到对岸,翻身上岸, 从此对河水不再恐惧。
那一天,我的文学作品第一次拿奖,朦胧间,我看到自己在继续向前,耳畔那阵海水拍击海岸的声音,越来越近……
【评点】
文章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写作者渴望大海,踟蹰地奔向远方,而暗线是在写作者听从内心的呼唤,放弃美术转而专注文学,终于取得成功。两个线索并行不悖,相辅相成。难能可贵的是,文中将作者弄潮逐梦的过程写得细致而生动,大量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了梦想,执着前行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