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荔
摘 要:随博物馆数量的增多、观众的增加,博物馆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发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开发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等是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路径
近年来,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5354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发展迅速,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达10.08亿,观众结构日益多元。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博物馆的发展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博物馆创办初际,基本都只是在收藏、保存某种藏品的基础上做简单展示,之后逐渐扩展出了研究、教育等功能。新时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从保护文物藏品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服务社会,进而向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神圣责任回归,是对博物馆具有永久意义的真理与价值原则的科学诠释[1]。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博物馆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1 博物馆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回顾博物馆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公众还是专家,大家对博物馆的认识随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的提高在发生悄然改变。仅从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就可窥见一斑。2007年维也纳ICOM第22次大会给博物馆的定义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了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而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2019年3月在常州召开的研讨会把博物馆的定义拟定为“博物馆是致力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互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学习和欣赏的目的,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展出人类和自然发展物证,并努力对其价值与意义实现公共化的开放性非营利常设机构。”从这些细微的改变中我们可以感知,博物馆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对文化的作用日益彰显。
新时代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利用自身藏品,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展览、活动等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博物馆人的努力,用文物来讲述中国故事,使博物馆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2 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2.1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最强动力。“随着世界上全球化、社区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的显现,博物馆正在与时俱进,走上现代化的探寻之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2]”曹兵武的这段论述时至今日依然是博物馆人前进的方向。
目前,已有许多博物馆,从理念、制度、实践和文化等方面不断践行着创新;在品质展览、特色文创、品牌传播、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互动体验及博物馆社区化建设层面,都在锐意创新中点亮着我们的生活,提升着我们的认知,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2 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
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演变最可靠的原始实物见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学习和发展民族文化、科技的重要资源。它是博物馆的根基,没有藏品,博物馆的文明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公共服务等一切工作将无从谈起。
新时代,博物馆不仅要保管好藏品,更要充分利用藏品资源,对藏品进行深度研究。在举办展览或利用藏品进行社教活动时,利用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藏品,找到它们与社会发展、公众需求融合的契合点,充分宣扬藏品的文化价值,提高藏品的利用率。
2.3 发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要想使文物真正“活”起来,博物馆不仅要研究文物的年代、属性、功用、工艺等基本信息,而且要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依据科学研究成果,基于当今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发展需求,发掘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各级地方博物馆,无论是陈展还是社教活动等,应在传承和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鲜明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在立足对历史和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通过丰富的活动与社会、公众产生连接,成为公众了解中华优秀歷史文化的典型窗口。
2.4 开发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物作为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和时代的互动中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随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和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加上新媒体的助推,博物馆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政策红利,鼓励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对此,博物馆不能盲目开发产品以赶上潮流,而是要专注于挖掘与利用自身的文化基因,在“创”上面下功夫,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开发出独具匠心、有独特文化印迹的产品,避免粗放同质、创意不足的文创产品充斥市场。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追求社会效应,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大家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扩展博物馆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宗旨。
2.5 馆校合作,开发精品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社会性。博物馆教育不仅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帮助青少年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在研学游热的当下,许多社会机构、个人推出了博物馆游学的研学课程。但由于他们缺乏文博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存在走马观花、只游不学、知识解读不准确等问题。作为博物馆人,应积极与教育部门接轨,利用自身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使博物馆学习具有体验性、沉浸式、个人化和成效性特点。馆校合作,开发精品课程是博物馆承担其社会教育责任的最佳途径。
2.6 加强培训,提升社教人员综合素养
藏品是静止的,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说明牌、视频介绍等渠道向公众传播。这种物与人连接的传播方式并不是百举百全的。社教人员的讲解、专题讲座、社教活动等人与人的交流、沟通这种传播方式是有针对性、感悟深刻、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社教人员的知识储备、教育水平等综合素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具备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深刻理解了藏品所蕴含的全部内涵,掌握了传播知识的艺术手段,才能把藏品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准确地向公众传达。对此,博物馆应加强培训工作,提升社教人员综合素养,更好地发挥社教功能。
2.7 跨界融合,拓宽博物馆的“边界”
随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活跃,文化的力量向着经济、社会、生态等越来越多领域有了更深程度、高层次地融入和文化渗透。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有效载体。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打造国家文化符号、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上的作用,与教育、旅游、影视、设计等各界资源整合,创建博物馆文化生态建设、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窗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共赢;让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公众,促进博物馆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与其他行业的不断碰撞中,传统文化逐渐凝聚成有活力、有创新的产品,走出博物馆,走进公众的生活。通过文化和各界融合的力量,向人们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博物馆的“边界”,让博物馆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3 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传承和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重要意義。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博物馆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发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开发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馆校合作,开发精品课程;加强培训,提升社教人员综合素养;跨界融合,拓宽博物馆的“边界”等是新时期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0(4).
[2]曹兵武.关于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苏东海先生访谈[N].中国文物报,2007-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