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的新篇章

2019-10-20 03:17张德国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油部柴达木炼油厂

我近40年的石油生涯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那段人生正值盛年的美好时光,是在柴达木油田度过的。虽然离开青海油田多年了,但油田的发展依然令我魂绕梦牵,常常想起那些为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我并肩战斗的同志和广大职工艰苦创业的情景,想起那些充满希望的储油气构造和柴达木的山山水水。

我原来在吉林油田工作,组织上是1981年决定我去柴达木油田的。原先,张文彬、黄凯、季铁中副部长已经给我谈话,部党组决定调我到中原油田工作。在我看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同志时,他对我说,你身体好,又年轻,应该到西北去干,并要我过几天到他家中再谈一次。1981年12月16日晚,康老在家中给我谈部党组再次研究,要我去青海油田工作,同时作了三点指示:一、你去了以后首先要抓地质,从基础资料抓起,解决区域地质问题,用两三年时间把基本地质问题搞清。1954年进盆地,至今未搞出“大名堂”,你们要打破以往的传统看法和圈子,不要只忙于抓日常生产,而要抓好地质勘探。二、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已初步探明的尕斯构造)向外发展,资料一定要取全取准,不漏油层,在盆地西南部再拿到一定储量,今年才3000多万吨(指尕斯库勒油田探明储量),若储量达到1亿吨,就可考虑开发,逐年建成年产100-200万吨油田。三、你进去有了感性认识后就会有设想。在盆地要注意:人越少越好,干部工人要实行轮换制。在盆地养活一个人等于外面几个人,要强调精兵,强调高度机械化,盆地内不搞“大而全”,这指的是不要把家属带进去。为什么让你去青海?一是你年轻,身体好;二是工作需要;三是从你的性格、思想来看,更适合于在西部干,上西部就是搞储量、产量接替。从后来的实践看,康老关于柴达木油田发展的思路是十分正确的。

1982年5月,中组部下了我到青海石油管理局任职党委书记的通知。那个月25号,时任部长唐克、副部长李敬又和我谈话,勉励我到柴达木以后要发扬成绩,努力工作,我体会到,领导同志的指示不光是对我个人的,也是对我们青海油田的厚望和要求,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1983年以后,青海油田搞了两个加快(加快勘探步伐,加快敦煌基地建设),外销原油,修筑冷大公路等,这些为全面开发柴达木油田进行了充分准备。到1985年,经全国储委批准,拿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2亿吨,标志着柴达木油田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具备了较大发展的物质基础。

柴达木油田的发展壮大,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85年3月,国务委员康世恩同志在京同青海省领导谈话时指出:“柴达木石油勘探已经30多年,现已从勘探阶段发展到开发阶段。当然,在开发阶段还要进一步勘探。”这年3月,石油部李敬副部长组织有关司局领导来油田现场办公,历时18天,经过现场调研后指出,柴达木西部南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相对集中,可以建成年产15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时任青海省委书记的尹克升对柴达木油田开发建设也十分关心,多次要求省政府有关部门为油田三项工程立项做好前期工作。同年5月,石油部正式下达编制《尕斯库勒地区150万吨/年油田开发建设及100万吨/年炼油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

根据部党组的意见,1985年6月,我们成立了局三项工程领导小组,局长周沛同志抓全面行政和生产工作,组长由我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陈文玺、副总设计师高友福同志担任,三项工程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项工程是将油田开发、输油管道、炼油厂等几项工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原油采、输、炼一条龙进行生产的系统工程,期间经过了前期工作、建设、生产三个阶段。我主要談谈前期工作阶段的情况。

1985年6月4日至7日,在敦煌召开了青海石油管理局、石油部规划设计总院、青海省有关厅、局、委,海西州、格尔木市政府,以及有关设计单位参加的“青海油田开发建设及100万吨/年炼油厂可行性研究工作会议”。

会后,从6月8日至9月15日,参加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同志们,先后两次,历时43天,行程3000多公里,分赴油田各地区及格尔木、拉萨等地现场踏勘调研,顺利完成了编制可研报告所需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在调研中,大家感触最深的是青藏地区民用燃料极端匮乏的情况。群众近些年“锅上不愁锅下愁”,“不愁吃,不愁穿,只愁锅底不冒烟”。由于缺乏民用燃料,机关、团体、部队、农牧民只好砍伐树木、挖红柳作燃料,已造成灾难性恶果:仅青海省境内,沙化面积每年平均递增124万亩,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当时测算100万吨炼油厂建成后,可年产液化气4万吨,加上局内15万吨炼油厂生产的9000吨液化气,按每户年均200公斤用量,可满足25万户、100-120万人的生活燃料需要,尤其是能使西藏部分居民由烧牛粪到享受现代文明,其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十分巨大。通过调研,使同志们更加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承担各单项工程研究的同志们加班加点,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到II月上旬,全部完成了正式单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紧接着,11月24日至30日,在敦煌又召开了油田开发及炼油厂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审会,12月29日可研报告定稿,31日我和陈文玺、宋克显、田丰林等同志从敦煌出发,元月1日赶到北京,当天晚上我们就向王涛部长进行了汇报。记得当时王部长有外事活动,我们见缝插针,就在王部长的饭桌上摊开图纸汇报起来。饭桌小,摆不开图纸,又挪到会议室继续汇报。王部长听取我们的汇报后,指定李敬副部长负责此事。元月3日,部里又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三项工程可研报告,认为可研报告有相当深度,同意立即上报国家计委。随后,李天相副部长又亲自带着我们前往国家计委进行汇报。宋克显同志谈到青海石油工人艰苦奋斗,要为青藏人民做贡献时,竟激动得声泪俱下,使在场者无不为之动情。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柴达木石油工业的忠诚,从1985年6月正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到1986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是参加三项工程前期工作的同志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辛勤工作的结果。

青海油田三项工程建设,也得到了胡耀邦同志的亲切关怀。1986年8月25日,在西宁,尹克升书记和石油部领导带着我们,向耀邦同志汇报青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28日,耀邦同志乘火车莅临格尔木,在百忙之中亲临拟建的格尔木炼油厂厂址视察。我们又汇报了格尔木炼油厂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水电供应等外部配套条件,耀邦同志仔细听取汇报后,对油田建设、炼厂建设,甚至房屋的保暖、窗户的大小、绿化,都做了具体明确的指示。耀邦同志下榻于青海钾肥厂招待所。视察炼厂厂址当晚,我们想请耀邦同志题词,经请示陪同的尹克升书记和石油部领导同意,向耀邦同志汇报了我们的请求。翌日早晨,耀邦同志欣然挥毫,为我们题写了“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

8月31日,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瑞祥和石油部一位副部长到油田检查工作,特意沿拟建的花格管道线路走了一趟。当时尚无伴行公路,沿途有几段所谓的公路,还是当年马步芳任屯垦督办时修的。途中有几次,副部长也和我们一样下来推车,430多公里走了14个小时,艰难之状可想而知。省、部领导到油田后,用5天时间深入基层检查工作、现场办公,副部长就勘探开发工作,特别是三项工程的建设,对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三项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组织强有力的班子,认真抓前期准备和建设管理,要排出运行表,全局上下协同作战。9月3日,副部长在干部大会上作了激动人心、情真意切的讲话,不时博得全场同志的热烈掌声。领导同志对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的乐观态度,对柴达木人的体贴、理解,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使我们很受教育和鼓舞。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三项工程的投资估算。当时提了个11亿元的方案。如果照此上报,怕增加国家决策的难度,搞不好立项要搁浅,全局上下翘首企盼的工程项目就有可能推后建设。我们考虑了可行性也注意了可批性,提出了“10亿不沾边”的要求。当然,现在看这样做不一定恰当。后经反复测算,最后上报的估算投资是9.7亿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后,认为9.7亿元低了一些,又建议增加了1亿元。上级主动建议增加投资的做法还不多见,这正应了古人一句话“哀兵必胜”,国家念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1987年6月,國家计委正式批复,同意三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从此,两代人为之奋斗了30多年的柴达木石油工业,再次奏响了辉煌的序曲,掀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作者简介:张德国,生于1938年1 1月2日,甘肃永登县人。1955年7月毕业于兰州培黎石油学校,分配至玉门油田钻井公司1206队(B乌6队),王进喜时任该队司钻。1958年参加川中会战。1961年3月参加大庆会战。1975年任大庆油田党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任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大庆市委副书记。1978年调吉林油田任指挥、党委书记。1982年5月调青海石油管理局任党委书记。1990年1月调总公司西部石油长输管道筹备组任副组长。1992年2月任西北石油管道建设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2001年2月退休后返聘总公司中俄油气合作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对外称中俄油气合作委员会,任副主席)。2004年任中俄油气合作领导小组顾问。2005年3月退休。现居西安。

猜你喜欢
石油部柴达木炼油厂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茶壶炼油厂面临挤压
柴达木映画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