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红 杜延珍
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青藏高原“暖湿化”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易受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影响。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地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明显。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研究,青藏高原冰川过去30年的退缩幅度,相当于此前200年之和。由此,带来冰川融水急剧增加,近3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量由61 5亿立方米增至795亿立方米。
据2018年12月5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盐湖(这个“盐湖”,并不是作为一种水文概念的湖泊类型,而是一个名字就叫“盐湖”的湖泊),近年来迅速扩张,预计未来1至2年内将发生溢水溃决,引发的洪水可能会直接冲毁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和兰西拉光缆,并对保护区内其他设施造成危害。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和盐湖,原本是从西到东的4个各自独立的内流湖。2011年9月,卓乃湖发生了溃决,形成宽1 00多米、深6-7米、长10多公里的冲沟。与此同时,大量湖水外泄,4个湖通过河流联通,面积持续增大,其中盐湖的变化最为明显。2016年至2018年期间,湖泊水位上升了8.3米。其中:2016年上升了1.95米,2017年上升了2.35米,2018年上升了4.0米,目前水位仍在持续上升。另外,湖泊面积增加了42平方公里,湖水储量增加了14.1亿立方米(相当于格尔木河两年的年均径流量)。目前,湖泊面积仅比估算的溢出面积小30多平方公里,湖泊水位仅比分水岭最低处低4.0米左右。
根据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兼职教授王宗礼等人的研究,盐湖面积前期缓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暖湿化,而后期面积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正是卓乃湖溃堤。冰川和冻土融水也可能是引起盐湖面积扩张的原因之一。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谢昌卫认为,如果盐湖发生溢水溃决,产生的破坏程度可能与卓乃湖相当,而且盐湖区冻土的力学强度、隔水性均比卓乃湖区冻土差很多,更容易因湖水侵蚀而破坏。他建议,青海省政府、青藏铁路管理部门、青藏公路管理部门、三江源国家公园等相关部门单位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会商治理办法,尽快开展盐湖湖水外溢途径地质条件调查,利用这一地区长期监测资料,提出治理方案,及早启动工程措施。
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9月,中央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一)源头严防制度
源头严防,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一是建立統一确权登记系统;二是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三是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四是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体制:五是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试点。
2.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一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201 5年4月,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成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二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如今,在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每年流出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滋润华夏大地。“千湖美景”重现,12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生存,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到了11种。三是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四是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于2014年实施,根据规划,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重点开发区域包括东部重点开发区域和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属国家级兰州——西宁重点开发区域,该区域扣除基本农田和禁止开发区后面积为7.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省面积的10.18%,其余近90%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重点是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
3.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一是编制空间规划:二是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三是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鼓励当地居民对规划执行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进行举报,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定期听取空间规划执行情况报告,对当地政府违反规划行为进行问责。
(二)过程严管制度
过程严管,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面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的治理、监管制度体系,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1.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一是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二是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四是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五是建立草原保护制度;六是建立湿地保护制度:七是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八是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九是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制度;十是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完善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落实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2.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二是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三是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实现全国统一的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大矿业权出让转让信息公开力度;四是完善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五是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六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七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八是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逐步将25度以上不适宜耕种且有损生态的陡坡地退出基本农田。
3.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一是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二是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三是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四是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五是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4.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一是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二是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三是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四是推行水权交易制度:五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六是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
(三)后果严惩制度
后果严惩,就是对环境资源造成损害和破坏的行为追究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保障。
1.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二是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三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四是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五是建立生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市县为单元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包括一个地区到底有多少林、多少草原、多少水、水质是什么程度等,现任的领导干部走了之后,除了GDP增加,还得看当地的自然资源到底是负的还是正的,如果是负的,说明你是牺牲自然资源或者生态环境的代价取得了经济的发展,是不值得提倡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能够由正转负,至少要保持平衡。青海“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明确了一个工作理念(不抓生态就是失职、抓不好生态就是不称职)和一个底线(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就体现了自然资源资产决不能是负债。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把污染减排目标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
2.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举报和民众监督,重视公众的环境诉求,用法律保护生态。
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有一大亮点是:“满足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福建武夷山的余脉葫芦山是闽江的源头,这片山林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涵养林,某矿业公司为取得石材,用“削头式”的方式把大半个山头给砍去了。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接到举报,调查取证之后找到当地的林业部门,并且还获得检察机关的支持,提起了新环保法诉讼第一案。法院最后判决,破坏者不仅要修复生态环境,还要赔偿260万的损失费用。
公益诉讼是新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新职能,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新时代赋予司法的重要使命。2018年8月,果洛州玛多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李某某等7人非法采矿罪一案,这是青海省首例破坏生态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018年10月,德令哈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对南某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安某某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这是青海省首例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的案件。
三、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融入经济建设,就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融入政治建设,就要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融入社会建设,就要求推进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文化建设,就要求树立正确的绿色价值观念。
(一)融入经济建设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应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绿色发展,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倒逼机制还会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使发展迈上更高水平,这有力地批判了“有发展就必然有污染,无污染就必然无发展”的狭隘发展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指明了发展路径。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就是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高度概括。
过去我们对产品的定义有一些狭隘,认为产品就是经过劳动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没有劳动加工就不能叫产品。但是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呼吸清新的空气,需要干净的水,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宜人的气候,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西方经济学不研究这个方面,它研究稀缺的资源怎么样有效利用来满足人的需要问题,它们认为空气和水不是稀缺的,而是无限供给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洁净的空气和水都不是无限供给的,出现了稀缺性。把受污染的空气和水治理好了,可以看作是加工后得到的产品,而保护好洁净的空气和水,就是最高水准的加工品——优质生态产品。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使用“生态产品”这一概念,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一表述进一步增强和拓宽了人们的生态理念,让我们意识到“生态产品”不仅仅是名山大川,不仅仅是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赋予物,它还可以是一整套完善的“生态产品”衡量指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但是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是下降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把生态产品定义为产品。生态产品是有价的,跟工业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可以“卖”出价格的,是可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
青海如何通过生态产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了以下途径:
一是中央财政购买生态产品。中央财政2018年拿出721个亿,用于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给予生态补偿,平均一个县大概1亿多,实际上是中央财政代表1 3亿人民向生态地区购买生态产品。但这个生态产品实际上它到底值多少钱呢?青海生态资源价值在18万亿元以上,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惠及20个省区和5个国家。600多亿立方米的洁净水,即使按l立方米1元钱计算,那也至少有600亿,但这受惠的20个省区并未掏钱给青海,是中央财政以生态补偿的名义给了一部分。十九大报告也明确了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地区之间的生态价值补偿。比如美国纽约的用水是上游的两个州提供,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纽约就开始向上游的两个州交了5亿美元,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修建农村的污水处理厂等等,这就保障了纽约的清洁用水。如果他们不花这个钱,纽约就要花60亿美元来建一个净水厂,这实际上是地区之间生态价值的交换。
三是生态地区出售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要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还有用能权的初始分配制度。二氧化碳的排放权除了给企业外,可以研究按初始分配制度把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分配给全国的老百姓。显然,青海的排污权、碳排放权用的很少,但东部发达地区用的就很多,这样青海就可以出售排污权、碳排放权等。
(二)融入政治建设
生态和政治的相互融合,力求通过先进的政治理念、完善的政治制度使生态更加友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就是当下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的政治目标。生态文明意味着保住生态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免于生态环境的担忧,这就是很大的政治。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公共产品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可以让人们共同使用,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人们的是免费的公共产品,人们对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的要求日益显著,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民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们渴望呼吸清新的空气,渴望看到碧水蓝天,渴望自己居住在宜居环境中.所以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也是最惠及民众的福祉。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他对青海的政治要求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融入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属于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它不只是政府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更是社会上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完成的任务。政府应该扮演起主导者的角色,运用一切能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一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绿色发展已由产业末端治理、生产绿色化扩展到消费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避免奢侈浪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之风兴起,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纵欲而无节制。有的人觉得住上大别墅、开上豪华车,一掷千金,醉生梦死,人生价值就实现了。看看越来越多的大排量高档汽车,越来越多的高檔饭店、豪华会馆、洗浴中心,越来越多的大吃大喝、杯盘狼藉,看看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的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大剧院、大灯光等要用多少能源!对这种奢侈炫耀、浪费无度的消费行为要进行制约。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四)融入文化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论述,对于生态省的建设,要从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场思想变革,每个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保护生态环境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的生活实践中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这一论述,让我们认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起,而且更要从人们内心思想价值观开始变革,这就要我们每个人树立生态价值观,使生态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