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艺 李欢
摘 要:电气类专业是培养电气人才的重要专业。目前,电气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正在不断进行,但有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例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在电气类课程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加强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对职业院校中电气类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电气类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职业院校;电气类课程;有效教学;教学模式
一、当前职业院校电气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能力培养的主线,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并且能够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让学生的就业观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可以相互对接起来。电气类课程是现代职业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电气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电气人才,为电气行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目前电气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实践性不强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吸收知识,面对学生的接受水平,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电气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学生更应该要学会将电气类课程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为电气类课程是电气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检验学生掌握电气类课程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也不仅仅是看考试成绩,更多的是看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对电气类知识的利用水平[1]。但是目前电气类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还不够强,有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只是成为考试型学生。
(二)学生的基础差
学生的基础能力比较薄弱,是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当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到其中的要点,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极大影响。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不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就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
二、电气类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一)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导,师生对话关系的教学模式
在电气类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权威与依存”的师生关系,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权威”角色,注重学生,确立双主体关系以及良好的互动对话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情况,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对角色的重新定位。互动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双向互动,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承担更多学习责任,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且能够对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质疑与批评[2]。电气类课程教学通常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从基础知识到专项知识,工科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枯燥的黑板教学能够流畅地让教师把知识点传达出来,但是学生的接受度不高。所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加强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电气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例如微課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拆开来,有助于学生开展学习。将微课教学搬到课堂上来,首先让学生对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再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难点和重点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将电气类课程的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小片段,并且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生动、形象地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良好地互动,教师讲解知识点之后,学生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也要学会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课后实践练习
电气类课程的有效教学体现在教学实践性上,目前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听懂课堂上的知识,但是他们在课后的实践练习较少。对此,职业院校应该要建立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设施设备,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练习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电气类课程是职业院校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电气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研究、互动、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电气类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俊.有关高职教育中电气类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14-215.
[2] 祝学昌.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电气控制课程实践教学[J].科技信息,2012(19):27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