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楠,周红梅,徐敏逸,蔡靓羽,尹卫娟,章沁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麻醉科,江苏无锡 214071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走形穿过梨状肌时,与梨状肌之间相互解剖位置关系变异,从而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到激惹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1]。其病理基础为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局部的劳损伴局部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髋后部或臀部疼痛,并沿坐骨神经放射至同侧下肢后外侧甚至足底部,可伴有麻木或活动受限,严重时影响患者的行走。选取该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6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外偏振光照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在该院疼痛科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30~82岁,病史1个月~2年。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O组)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臀髋部酸胀痛,并向同侧下肢后外侧远端放射,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查体可见有一侧或双侧梨状肌压痛,梨状肌牵拉试验阳性,直腿外旋时后伸抗阻力疼痛加重,下肢直腿抬高试验60°以上时无疼痛加重。常规腰椎X线片、腰椎CT或MRI可排除腰椎侧弯、滑脱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同意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治疗者[2]。
排除标准:患者不同意或不能坚持配合治疗者;局部皮肤有破损、炎症或肿瘤者;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者;有语言交流困难或者耳聋者[3]。
C组:单一采用瑞士产STORZ MP-100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定位臀部梨状肌压痛点,局部涂抹耦合剂后将冲击波治疗仪深部探头对准最痛处,手柄压力中至重度,起始治疗强度1.8~2.0 bar,根据患者反应逐步增加到 2.5~3.5 bar,治疗频率为 10~12 Hz,每次治疗冲击次数为3 000次,每周治疗一次,共治疗4次。O组:在上述C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红外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珠海康嘉,CZ-660Ⅲ),选用碗式探头固定法照射梨状肌压痛点部位,选择连续照射模式,设定输出功率在100%,照射时间20 min/次,治疗1次/d,共4周。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使用疼痛评分标尺,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痛)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变化,在治疗前和每次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用加权计算法评估疼痛治疗效果[4],加权法疼痛缓解百分数=(治疗前VAS值-治疗后VAS值)/治疗前VAS值×100.0%。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治愈为疼痛缓解百分数不低于 75%;显著疗效为50%~75%之间;好转为25%~50%之间;低于25%则视为无效,然后将临床治愈、显著疗效和好转三者的和视为有效,计算有效率[5]。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各30例,按照α=0.05的水准,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O组与C组在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强度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O组VAS评分在第2、3、4周治疗后比C组同时段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s),分]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 C 组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周数(周)1 2 3 4 O 组(n=3 0)C 组(n=3 0)t值P值6.7 0±1.1 2 6.8 3±1.2 3 0.4 2 8 0.6 7 0(5.7 7±0.9 0)*(5.6 0±1.0 4)*1 2.5 2 1 0.0 0 0(3.8 7±1.1 7)*#(4.8 3±1.1 5)*3.2 0 5 0.0 0 2(3.1 7±0.9 9)*#(3.9 7±1.1 6)*2.8 7 3 0.0 0 6(2.7 0±0.9 2)*#(3.4 7±1.3 6)*2.5 6 9 0.0 1 3
按照α=0.05的水准,O组治疗有效率高于C组,O组与C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梨状肌综合征的产生原因种类很多,但其共同的发病机制均为梨状肌劳损伴附近的坐骨神经局部无菌性炎症。该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梨状肌与相邻的坐骨神经的无菌性炎性反应过程,消除局部坐骨神经的炎症水肿,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常用方法有推拿按摩、热敷理疗、局部注射甚至手术等。
冲击波疗法适合于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性疾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治疗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等特点。国外研究显示,体外冲击波治疗一些常见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跟痛症等疗效显著[6]。冲击波治疗的主要作用机理是:①直接机械冲击效应和间接产生的空化作用;②超声波过度刺激痛觉感受器从而抑制神经末梢,改变感受器的疼痛接收频率缓解疼痛;③冲击能量作用到病变组织时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及修复[7]。基于以上机理,观察发现,两组患者在冲击波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即有显著下降,与上述研究相似。但为了提高冲击波治疗的疗效,应注意:冲击波作用的靶点要恰好在疼痛最严重处效果才能最佳;一般规律为冲击压力越高,能量越大,效果越显著[8],因此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用较高能量治疗;有些患者冲击波治疗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疼痛加重,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潮红或者瘀斑,治疗前应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然后根据患者初始病情及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能量、深度和范围。
红外偏振光疼痛治疗仪可产生的红外偏振光波长为600~1 600 nm,其有效作用深度可达5 cm以上,能消除较深的炎症病灶。他通过光热能及化学能的作用,能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加速疼痛物质的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组织再生。贾琼珍[9]研究中指出对4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分组治疗,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结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秩边穴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5%,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为(4.67±1.92)分,说明梨状肌综合征应用体外冲击波结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秩边穴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基于以上原理,将冲击波疗法与偏振光治疗联合运用,充分发挥这两种疗法的对深部软组织炎症治疗的优势。该研究观察发现,在治疗一周以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即有所减轻,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整个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O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93.3%也明显高于C组70.0%,说明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较单纯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与上述报道结果对比,两者具有一致性,因此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更佳的组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在于冲击波的治疗能量能够直接达到人体的深部组织,因而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这种较深的病变效果较其他物理治疗方法更好,偏振光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使免疫球蛋白增加,提高局部抗感染能力,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
因此,两者联合,提高了整体疗效。该治疗方法中因患者需要每天进行偏振光照射,需要花费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在治疗前应将相关利弊与患者沟通以取得其配合。
综上所述,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较单一治疗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