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影响的分析

2019-10-19 02:58丁政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计数血小板

丁政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张家港 215600

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因失血过多容易造成体内血红细胞水平降低,从而影响携氧能力,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容易出现缺氧问题[1]。目前临床治疗该情况首要工作即对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确保其身体血容量恢复正常标准[2]。那么,如何合理控制输血量就成为了医疗界需深入研究的内容。该文以2016年2月—2019年3月该院收治75例严重创伤患者为例,探究大量输血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择该院收治严重创伤患者75例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总计患者37例,包括男性18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 60岁,平均年龄(39.1±1.2)岁,其中 22例患者因交通意外致伤,9例患者因施工高处跌落致伤,2例患者因钝器致伤,4例患者因其他原因致伤。观察组总计患者38例,包括男性19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39.2±1.1)岁,其中21例患者因交通意外致伤,10例患者因施工高处跌落致伤,4例患者因钝器致伤,3例患者因其他原因致伤。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该实验经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全体患者经诊断均判定为严重创伤情况,需接受输血治疗,符合相关输血条件;②全体患者年龄范围在23~60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排除患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患者;③排除患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全体患者入院后均迅速监控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动脉压等指标,为患者创建2~3条静脉通路,为患者注射乳酸钠林格溶液等晶体,以保持血容量稳定。对照组患者采取少量输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大量输血治疗。若患者失血量高达1 000 mL以上,则需马上输注新鲜冻血浆及浓缩红细胞,尽量确保血红蛋白指标维持80~100 g/L之间,一旦患者失血量超过100%后,可输注1.5~2 U/10 kg的血小板,保证患者中心静脉血压在12~15 cmH2O高血容量,同时快速将患者转移至重症监护室[3]。

1.4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治疗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未输血治疗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 8)对照组(n=3 7)t值P值血红蛋白浓度(g/L)治疗前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 0 9/L)治疗前 治疗后4 8.8 9±1 1.0 4 4 8.9 1±1 1.0 3 0.2 3>0.0 5 7 8.8 5±4.8 5 6 1.4 8±4.8 4 1 4.2 1<0.0 5 2 2 3.1 5±1 4.3 5 2 2 3.2 1±1 4.1 6 0.3 5>0.0 5 8 5.9 6±6.7 5 1 0 5.5 8±6.7 7 9.4 8<0.0 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未输血治疗前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指标时间观察组对照组t值 P值纤维蛋白原指标(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4 8±0.2 1 5.2 4±0.1 7 3 8.4 9±2.0 3 3 0.1 1±0.3 5 1 8.4 9±0.1 6 1 3.0 1±0.1 4 3.4 9±0.2 2 4.9 6±0.1 6 3 8.4 8±2.0 2 3 3.4 9±0.3 6 1 8.4 8±0.1 8 1 4.2 4±0.1 5 0.1 4 7.5 9 0.1 7 7.1 4 0.1 9 7.4 7>0.0 5<0.0 5>0.0 5<0.0 5>0.0 5<0.0 5

3 讨论

严重性创伤通常具有突发性、危重性、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要高于其他类型创伤[4]。通常情况下,严重性创伤患者在还未完全止血的情况下必须采用输血的方式补充体液量,以此避免体内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为后续治疗操作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但是实际输血操作时,对于输血剂量的控制十分重要,其对整体治疗效果会构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创伤后的凝血功能,反过来影响预后效果[5-7]。因此,在实际输血治疗时必须对输血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治疗效果,调控患者的凝血功能。

严重性创伤患者由于自身失血量较大,因此所接受的输血量也会随之增加。在大量接收外源性血液时,患者自身循环系统当中的凝血因子浓度就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输血用血液在冷藏保存前需注入抗凝血剂来保持其形状,以免发生凝血而影响使用,这些抗凝血剂就会随着输入血液进入患者的循环系统,从而对凝血因子造成影响[8]。同时,当严重性创伤产生时人体组织间液就会随着血管破损进入到血液中,造成血液稀释现象,也会降低凝血因子的浓度。而人体自我防御系统在血管破裂时会使血小板向破损处转移,加快了血液中血小板的消耗量,机体自身对血小板的生成量暂时无法补偿这种消耗。另外,输血用的血袋当中仅包含悬浮红细胞,本身没有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其主要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但也会造成患者循环系统中血小板浓度降低。当血小板计数降低到65×109/L时就会发生凝血障碍性出血,且血小板功能发生障碍时会进一步减少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浓度[9-10]。从根本上讲,当人体受到严重性创伤时,机体的防御系统被激活,自身凝血功能便会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来阻断血液继续流失,此时也会导致部分患者出血局部血栓问题,也被称为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利用输入外源性血液科有效增加循环系统中血红细胞浓度,从而抑制凝血因子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在实际输血操作时,如患者部分凝血活酶和凝血酶时间均发生延迟的问题,就会引发输血性低温症,血氧含量的降低就会造成无氧代谢活动增加,使得血液中乳酸含量大幅提升,进而造成酸中毒症状。同时乳酸会消耗过量的钙离子,引发低钙血症等严重症状。严重时,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或凝血功能丧失,反之会产生弥漫性的血管内凝血现象[11]。另外,当促进凝血功能的物质或凝血因子消耗量增加时,就会激活人体的纤溶系统,可有效应对血栓物质的形成,但在此过程中会大量合成和分泌纤维蛋白降解的代谢产物,这类产物对血小板功能会造成影响,也会引发输血过程中的凝血功能问题。

该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85.96±6.75)×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P<0.05),该研究结果与汪艳等人[12]发表文章结论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计数(66.32±20.10)×109/L低于对照组(68.76±18.08)×109/L 相一致。

综上所述,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通过大量输血治疗疗效更佳,能够一定程度提高患者凝血能力,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计数血小板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古人计数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古代的计数方法
结绳计数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的质量对比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