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崔慧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静怡 图片提供/壹 图
肿瘤的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与致癌位点相结合而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如今,靶向治疗以其显著的疗效和相对于化疗较小的副作用,已成为目前“有靶点”的肿瘤患者更青睐的治疗方式。但靶向治疗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靶向药也有不同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腹泻、肝功能损害等。这些不良反应中,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发生率在80%左右,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甲沟炎、皮肤色素沉着、毛发异常、毛细血管扩张、口腔溃疡等。皮肤反应中又以皮疹的发生率最高,不同靶向药的Ⅲ期临床研究中皮疹的发生率为15.5%~89.1%。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靶向药相关的皮肤反应也会越来越严重。这些皮肤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社交活动,使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患者因此而停药,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我们通常所说的靶向药,大多是指肺腺癌患者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如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西替尼等;结直肠癌患者静脉使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这些靶向药所针对的靶点就是我们常说的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EGFR 会过度表达,超过正常的很多倍。EGFR 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靶向药通过抑制突变的EGFR 基因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但是EGFR 并不是只存在于肿瘤细胞中,在皮肤的上皮细胞中更是有大量的EGFR 表达。因此,当肿瘤细胞中的EGFR 被抑制时,皮肤中的EGFR 也同样受到了抑制。皮肤中的EGFR 主要负责刺激表皮细胞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油脂、促进皮肤保存水分。当靶向药抑制了皮肤中的EGFR 后,就会出现皮疹、皮肤干燥、脱屑等皮肤反应。通常皮疹会最先发生,一般出现在开始治疗的8 ~10 天之后,并持续1 ~113 天。皮疹多见于面部、头部、颈部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以痤疮样皮疹最为多见。而皮肤干燥通常发生在用药2~3个月时,多见于躯干及四肢,逐渐加重,最后会演变为全身的干燥表现。除了皮肤的干燥瘙痒以外,还会出现口干、鼻干、眼干等许多器官的干燥反应。只要继续服用靶向药,这些皮肤不良反应就会反反复复地一直出现。
靶向药所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不仅与患者所用靶向药的种类和时间长短有关,也与患者的自身因素相关,如吸烟史、免疫状态、遗传变异等。此外,紫外线照射、与靶向药同时进行的放射治疗、皮肤保湿不充分等因素,也可以加重靶向药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
发生轻度的皮肤不良反应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日常护理来进行控制,或者局部使用药物治疗;而发生中重度的皮肤不良反应,则需要在局部治疗的同时配合口服药物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减少靶向药的用量或者暂停靶向药的使用。
具体来说,发生靶向药相关的中重度皮疹后,西医通常使用氢化可的松霜剂联合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来治疗,如米诺环素等。如果皮疹较严重,甚至需要口服激素治疗,同时停用靶向药。但抗生素和激素都有相对严重的副作用,不适合长期用药。而中药则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尤其是外用的中药不仅可以直达病所,也不会增加患者口服药的负担。基于此,我们研制了纯中药外用制剂“止痒平肤液”,通过外用涂抹中药药水,可以达到消除皮疹、缓解瘙痒和疼痛症状的目的。
因为痤疮样皮疹多发生在早期,而皮肤干燥脱屑发生较晚,所以大家比较关注对前者的研究,而对皮肤干燥的研究则不够深入。目前对于皮肤干燥,强调早期便采取措施,局部使用维生素E 乳等保湿产品进行必要的护理和预防。针对中重度的皮肤干燥、瘙痒,也可以通过口服抗组胺药等进行对症止痒处理。中药也可用于治疗靶向药相关皮肤干燥、瘙痒,我们依据古方研制的中药口服制剂“滋燥养荣方”,针对靶向药导致的皮肤干燥、瘙痒有较好的疗效。前期研究表明,“滋燥养荣方”治疗靶向药相关皮肤干燥的有效率为84.8%。
个人日常生活护理对改善和控制靶向药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来说十分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用手抓挠皮疹和干燥的皮肤,以避免感染和遗留瘢痕。
●要避免紫外线照射,外出时要戴帽子,戴墨镜,涂防晒霜,尤其要做好皮疹处的防晒。
●皮疹处应当用清水清洗,不宜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的洗浴产品。
●每日应在面部及身体上涂抹保湿乳液(如维生素E 乳等)以减轻皮肤干燥。洗澡不宜过勤,夏季最好1 ~2 天一次,冬季每周1 ~2 次。
●少吃海鲜、韭菜等发物,以避免皮肤不良反应加重。
通过合理的用药和细致的个人护理,可以使靶向药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得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减轻靶向药为肿瘤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