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 珑
针对《红楼梦》这本文学巨著的各种研究,引申出一门学问——“红学”,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长寿老人正是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第一人”的周汝昌先生。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周景颐是光绪朝的末科秀才,祖父也曾在清朝做过官。9 岁上小学的周汝昌天资聪敏,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铁第一”。
周汝昌小时候,母亲就经常给他讲《红楼梦》的故事,稍大一点,母亲还给他看古本的《石头记》。1947年,29 岁的周汝昌在燕京大学读书。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哥周祜昌从天津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最近看到胡适先生的一篇《红楼梦》考证文章,其中有关于曹雪芹生前与敦诚、敦敏(清朝诗人,著有《懋斋诗钞》)结交的说法,希望周汝昌能够去燕大图书馆查证一番。不想,这一查就此揭开了周汝昌与《红楼梦》的一生痴缠。
周汝昌接到兄长的来信,赶忙到图书馆寻找敦敏的《懋斋诗钞》。没想到这本胡适久寻不得的书竟然就在燕大图书馆,且从书中找到了六首直接与曹雪芹有关的诗作。看到《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 懋斋诗钞 中之曹雪芹》, 并经老师的推荐,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的《图书》副刊上。文章发表后,读到此文的胡适主动给周汝昌写信,鼓励他继续研究。胡适的肯定使周汝昌深受鼓舞,由此开始了与胡适的交往,并萌发撰写一部红学专著的念头。从此,周汝昌走上了一条新的学术之路。
周汝昌一生研究红学,以至于生活上也很受《红楼梦》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方面,他就深受荣宁二府老祖宗贾母的影响。让我们回忆一下《红楼梦》中的两个有关贾母“好吃”、“会吃”的片段。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和姐妹们去老祖宗贾母处吃早饭。早上起来饿得发慌的宝玉,不停地催促。好不容易上了一道正菜——牛乳蒸羊羔,贾母却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
《红楼梦》中还有一回写道,贾母见到刘姥姥,十分开心:“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地里的好吃。”
原来那时候贾母就喜欢现在最流行的有机绿色蔬菜。周汝昌认为,饮食不在于贵、奢,而在于少、精,每餐一定要有蔬菜,瓜果蔬菜要尽量吃新鲜、当季的。周汝昌很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注意荤素搭配。他喜欢吃红烧肉,但每次并不多吃。而且红烧肉一定要炖得烂烂的、香糯可口,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周汝昌认为,多吃软烂食物,细嚼慢咽,更有助于消化吸收。
周汝昌还很推崇书中另一位长寿人物——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已经75 岁,还对贾母说:“眼睛、牙齿都还好,就是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这种健康状况对今天的老年人来说也是挺难得的。周汝昌评价说:“刘姥姥虽是个农村老妇人,但很会活。”
刘姥姥生活可称清苦,但她的长寿恰恰来自这种生活。刘姥姥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有规律。每天活动量很大,不是下田劳作,就是在家操持。有资料显示,很多长寿老人喜爱劳动,终日劳作,使得筋骨得到锻炼,身心也没那么多疾病和烦恼。在这一点上周汝昌虽没有那么多体力劳动,但他坚持每天散步。天气好的时候,饭后就下楼在小区内漫步,身体得到锻炼也放松身心。天气不好也要在家里围着书桌转上几圈,常年不辍。
刘姥姥长寿的更重要原因就在于她生性开朗,心胸开阔。进得大观园,她知道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看不起她,但硬是凭着朴实、洒脱、不自卑赢得了阖府上下的喜欢。就算王熙凤等人拿她取笑开涮,她仍然豁达地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有什么可恼的!……不过大家取个笑。”日子过得好些了,她还懂得带上瓜果蔬菜去报恩,真可算得上“人情练达皆学问”了。如此通透乐观怎能不长寿?
周汝昌的一生也颇多苦难,身体、心理都经受了不少考验。20 多岁,周汝昌就双耳失聪,只剩微弱的听力。快六十岁时,因为用眼过度,左眼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也只剩0.1 的视力。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老写字时都要趴得很低,字写得很大,有时候字都摞在一起了还没有发现,全靠家人帮忙整理。而阅读时他需要两个放大镜叠着才能勉强看清。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一生学习、写作从未放弃。
1952年,34 岁的周汝昌到成都华西大学(今四川大学) 外文系教书。周汝昌回忆:“学校当时分配给我的‘梅园’,并无梅树,在北方人看来,那不是土木工程的建筑,而是用竹竿、薄木板等搭起来的一种棚屋。用木板做的墙壁不但薄得很,四处还都是缝隙,所以室内外的温度没有多大区别,冬天还是很冷的。”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周汝昌甘之若饴,心无旁骛,写就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红楼梦新证》,人称“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文革”期间,周汝昌也遭受了冲击,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负责看管湖边的一块菜地。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得其乐:“每天凌晨4 点钟起来,出屋,看看满天的星斗。拿一根长竹竿,将破裤子卷到大腿根儿,趟过没膝的水,走很远才能到堤上。然后,独坐,轰蚊子,吃带来的点心,哼唱反二簧。”1970年8月下旬,在周总理的直接干预下,周汝昌“调回北京”工作。回到北京,他就像一切没有发生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周汝昌真的做到恬淡虚无、泰然处之,把自己的心都扑在了红学研究上,没有时间考虑那些闲事。
2012年5月31日,94 岁的周汝昌老人在家中安然离世。他的一生,给了“红学”,“红学”也成就了他。“风流文采一心痴”是他写曹雪芹的诗句,这又何尝不是周汝昌自己的写照呢。
图片来源于: www.baidu.com(2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