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筷子,大健康你的筷子用对了吗

2019-10-18 01:29单滢
祝您健康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共餐筷子螺杆菌

单滢

筷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餐具,我们几乎每一餐都离不开筷子的陪伴。筷子与我们的饮食生活形影不离,选择健康材质的筷子,并做好科学的维护,将对我们的健康大有裨益,反之可能会“祸”从口入,给一些疾病带来可乘之机。

什么材质的筷子更健康

中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筷子当时称为“箸”,毛竹是其主要材料。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出现了由兽骨、金、银和象牙制作而成的筷子。到了汉魏六朝时,筷子得到普遍的应用,且制作越来越精良。传统的筷子是用竹子、雪松、白檀木、柚木、松木加工而成的。到了唐宋时期,筷子成了身份的象征,金筷、牙筷、玉筷受到推崇。到了明代,“箸”才逐渐被称为“筷”。

时移世易,牙骨筷、玉石筷、陶瓷筷等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市面上售卖的筷子品种主要有:不锈钢筷、密胺筷、小麦秸秆筷和竹木筷。它们共同的优点是:结实耐用、经济、易清洁,但也有各自不同的弊端。

不锈钢筷容易伤害牙釉质,且导热性佳,不适合老人和儿童。如果使用了廉价材料,筷子中还容易残留锰、铅、镉等重金属,会为人体健康埋下隐患。

密胺筷和小麦秸秆筷的材料均为塑料,虽然经过了食品级测试,但如果长期接触高温,特别是高于120℃的环境,或长期接触酸性环境,都会加速有害物质的析出。因此,应避免使用这两类筷子食用油炸和烧烤食物。

竹木筷则没有上述弊端,因此,选购筷子时,应以竹筷为首选,其次是表面只涂一层生漆的本色木筷。经过雕花、彩漆等加工手段的筷子会增加健康风险,不建议使用。

筷子应如何正确维护

筷子也有保质期。长期处于潮湿、油腻的环境,以及清洁时的反复搓洗,都会使筷子用久后出现磨损、凹槽、裂纹,造成食物残渣、油渍水渍的滞留。如此一来,用久后的筷子就会成为致病微生物滋生的最好“温床”,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黄曲霉菌等,前三者常会引起食物中毒,黄曲霉菌则会引起肝脏急慢性病变,并具有强致癌性、致畸性。

因此,再喜欢的筷子,用久后也要及时丢弃。建议至少半年更换一次筷子,如果发现筷子颜色变深且刷洗不掉,出现非竹木本色的斑点,或出现刮痕、磨损、变形、掉漆,看上去很潮湿,闻起来有明显酸味,就要及时更换。

合理的日常维护可以延缓筷子磨损的速度,使用筷子时,应避免咬筷子,避免用筷子煎炸食物,清洗时不要使用酸碱性清洁液清洗,清洗后应干燥保存。

筷子应当如何正确地清洗?首先应当用洗洁精浸泡,并一根一根地搓洗,再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沥干擦干后头朝上放入镂空筷篓,存放于通风干燥处。每周使用消毒柜进行红外、臭氧消毒,或进行沸水高温蒸煮(5分钟以上)消毒更佳。

外卖一族,备一双属于自己的筷子吧

一次性筷子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原本是为减少乙肝等传染病传播而被提倡的,一度被视为健康时尚的文明标志,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原料来自人工种植的速生林木、经济林木和其他边角废木料。还有部分一次性筷子是用竹子所制造,不存在环保问题。

国家专门为一次性筷子制定了专业标准的生产规范,因此如果是从正规途径购买,一般不会存在安全问题。但近年来,某些餐馆为了降低成本,专门采购小作坊生产的一次性筷子。超量的工业硫磺、滑石粉、石蜡、双氧水残留等化学物质会严重损害人们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超过保质期或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如果回收再利用会滋生大量微生物,会给就餐者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

随着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外食和外卖一族越来越多,自备餐具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实在不便,就要注意对餐厅或外卖中的一次性筷子进行辨别,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合格的一次性筷子带有原材料本身的木香或竹香,如果有刺鼻性的酸味,说明可能有硫磺残留;若有墨绿色或黑色斑点,筷子可能已发霉变质;若长度比正常筷子短且细、易折断,或两根筷子不能并拢放在一起,这些筷子可能是经过了二次回收与加工。

需要注意的是,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同时具备温度、时间两个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数要经100℃的高温作用1~3分钟,或80℃的水加热10分钟才能死亡。所以,仅仅用开水处理一下一次性筷子,并不能有效杀菌。

多备一双公筷,让聚餐更加健康

中国人的合餐制有别于西方。菜肴满桌,众人入座,就餐时多双筷子上下翻飞,谈笑间飞沫弥散……这样的就餐场景虽然其乐融融,但也给病毒、细菌的相互“交流”和入口感染创造了机会,其中最常见的隐患就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据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遍及全世界近半数的人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达80%~90%,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总感染率为56.2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并被确定为胃癌的1类生物学致癌因素。

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共餐,实在要共餐时应使用公筷、公勺,这样可以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如果家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应该避免家庭共餐。

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已十分成熟,如果感觉胃部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筷子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也是全民健康饮食的基石。小小筷子学问大,我们应科学使用,筑牢“入口处”的健康防线。

(编辑    杨小龙)

猜你喜欢
共餐筷子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说『筷子』
筷子
竹筷子
西方人类学共餐研究脉络与反思
筷子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