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海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要想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就必须优化检测反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究优化检测反馈的方法;总结优化检测反馈的策略;提炼优化检测反馈的要素。
[关键词] 探究;总结;提炼
一、探究优化检测反馈的方法
1.优化检测反馈的内容
检测反馈是为了检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按时完成,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合理安排检测内容,精心设计检测习题,确保所设置的检测内容既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在此基础上,所设计的检测习题还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题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此外,所设计的检测习题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检测反馈的时间
强化检测反馈的力度,合理安排检测反馈的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具体来说,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检测。课前检测是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方便学生查漏补缺,并为本节课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课中检测。课中检测主要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预设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进一步强调和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课后检测。课后检测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去布置课内和课外作业,并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3.优化检测反馈的形式
为了提高检测反馈的有效性,督促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课堂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简单明了,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找到答案,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有效的課堂练习。课堂练习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精心设计,千万不能随意。要尽量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时还要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分组实施。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对小组的检测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以好带差,以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总结优化检测反馈的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优化检测反馈
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教师采取什么方式来讲给学生听。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再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联系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从比的角度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复习提问,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久而久之,就不言而喻地告诉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提高检测效果的有效途径。
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老师可以先报出一连串的数,如9、25、36、99、855、7202……让学生说一说它们能否被3整除。较小的数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但数字一大,学生就不好回答了。这时可以采取让学生随便报数老师判断的方法,不论学生报多大的数,老师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奇怪,老师怎么回答得又快又对?”“这里有什么奥妙呢?”这样在趣中生疑,不等老师提问,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便被激发了出来。
2.引导自学探究,优化检测反馈
自学是尝试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把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的过程,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导入后,分别出示4块、2块、1块蛋糕,让学生说一说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然后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用什么数表示。当老师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用分数去表示。至于什么是分数,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课本上讲得非常清楚,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块蛋糕的一半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可以用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尊和自信,既提高了教学效益,又优化了反馈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适时说说议议,优化检测反馈
学生讨论和老师讲解都属于释疑阶段,一节课到此,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学生对问题想寻个究竟,教师应把握住火候,结合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方法、技巧、知识结构进行讨论,并随之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依据,还要鼓励学生把表示不同等量关系的方程都尽可能地列出来。这样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在学生自学的同时,适时说说议议是必要的,但讨论形式要灵活多样,讲解要精,要及时,要有启发性,久而久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优化了检测反馈的效果。
三、提炼优化检测反馈的要素
1.整理阶段
(1)宣布检测内容。检测开始时教师要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适时宣布检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检测活动中去。
(2)分层检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接受同样的检测,其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如果采用分层检测,就能使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发展与提高的目标。
(3)归纳整理。分层检测后,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沟通,帮助学生组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面。
2.巩固阶段
(1)基本检测。本轮检测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要求,针对知识重点,以基本检测题为主,帮助学生领会并理解知识,初步形成技能,主要包括针对性的练习和再现性的练习等。
(2)变式检测。为避免学生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技巧,思维得以扩展,还需要加强多维变式的应用练习。
3.提高阶段
(1)综合检测。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必须进行沟通练习,形成纵横有序的网络,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设计综合检测时,习题的设计要依据一定的层次进行,从纵向引线串珠,使知识横向沟通,有助于总结解题规律,达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造性检测。创造性检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精心设计的练习,这类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考查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动脑思考解决一些问题。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