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瑛琪 许静波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挑战,为在多元思潮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在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提高高校教师亲和力等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不断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强调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尤其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对来自国内外的不同挑战,尤其是网络新媒体舆论复杂又难以治理,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深刻影响。因此,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必须立足于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一、价值诉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性
(一)多元思潮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的需要
当前社会蕴含着不同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些不同思想鱼龙混杂,对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多少存在冲击,因此,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主导地位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强大武器。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民主输出”、宗教渗透以及新媒体下的文化控制都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造成了如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就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打了一针“强心剂”,能够加强他们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入侵的抵抗力,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途径发生变化,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隐蔽且庞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生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何使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当大学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与实践中时,教育者将通过理论课的形式不断促进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传承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对坚持“四个自信”的认同感;才能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在看待问题、解决矛盾时,从党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三)促进大学生在多样价值取向下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会急剧变化,思维活跃、充满好奇,他们的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其意识形态具有受歪曲的思想倾向影响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带来其思想道德观念发展偏离正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往往会暴露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与道德矛盾,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也会有随之动摇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不仅决定了大学生的个人当前的社会取向,也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从容品味人生,从而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现实困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导向
(一)新媒体的發展给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信息内容庞杂且十分隐蔽,在为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过程中,虽然肯定了受教育者在接收信息时的主体性,但也很容易使他们走向误区。
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明辨是非能力相对薄弱,意志也不够坚定,因此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各种新媒体时,极易受其所传播的劣质信息的影响,陷入认知误区,迷失人生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社交习惯带来影响。传统的社交是建立在面对面的共同活动基础上的,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当代大学生的社交也就停留在了虚拟空间中,这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交过程中隐藏真实自己,利用虚拟身份沟通,久而久之,一旦出现道德意识缺失等表现,就必然会引发新的诚信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强烈,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因此极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并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新媒体环境下,部分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会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沉浸在现实生活无法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中难以自拔,长此以往,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对客观实际难以接受、不愿接受的逃避情绪,有的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二)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将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教育等方式直接灌输给在校大学生。其课堂模式不仅缺乏生动性的,而且千篇一律,没有考虑到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主体性,无法具体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差异。这种“教与学”的关系十分被动,虽然大学生接受了教育者想要使其接受的思想,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使其内化并外化为行为习惯,因此很难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期目标。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难以规范,大学生经常会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体接收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相悖的信息,因为此时他们还不具有十分准确的判断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陷入矛盾中,怀疑自己判断力的同时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正确性产生疑惑。
(三)新媒体的发展削弱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
新媒体环境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对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起的主导性和实效性带来冲击。在过去新媒体发展不太成熟发达的阶段,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直接灌输模式,由于信息闭塞、传播慢,学生思想道德上受到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单纯、容易纠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积极影响更具实效,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与教化上起主导作用。如今,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主的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广泛,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在课下依旧会被不同思想观念干扰。他们在海量信息中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接受这样或接受那样思想的机会,这不仅会使他们对课上所要求他们接受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有所怀疑,也不利于他们接受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这就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三、解决途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效性的措施
(一)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抵抗不良信息
媒介素养是伴随媒介的发展而形成的对媒介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更趋向于思辨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以积极应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引领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代大学生受多元网络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多元的同时思想活跃、个性独立,自我约束力较弱。他们的思辨能力仍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媒介素养较低,虽然身处大众传播环境,能够迅速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却不具备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是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在现代课堂中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增强其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甄别,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语言与行为的发展。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以优化学习环境
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并以此为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使大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能够自己有所表达、有所选择的“主体”,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主动性。因此,以新媒体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高校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氛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意义非凡。
在课堂教学中,新媒体技术手段为课堂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授课模式,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融合的形式,脱离枯燥的纯文本式教学;与此同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制作与课堂教学相关的PPT、小视频等,和大家分享学习成果。将新媒体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但丰富了教学形式,而且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例如在网络平台上,借助自媒体平台,提高高校公众号发布质量,促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坚强阵地,不断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优秀大学生、优秀大学生党员的先进事例,这有助于在高校大学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场”,由此带动整个校园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以顺应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可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亲和力泛指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亲近、认同及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感召吸引。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然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从感性角度出发,在促进师生感情的同时,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此,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一是要充分发挥个人教学魅力,在丰富自身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不留余力地发掘自身教学特色并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在创新授课方式的基础上用鲜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二是要在授课过程中落实重点内容,切勿为了强调而反复重复施教,这不仅会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对课程内容的新鲜感,降低学习效率和效果,还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与反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三是要贴近现实生活,了解大学生现阶段的思想情感发展走向,用真诚的情感换取学生的主动亲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实现有效沟通。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获得学生们真实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变化趋势,从而“对症下药”以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并有机结合传统媒介,发挥一切有利因素,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