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怀堂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少一些虚浮的“花哨”,而多一些实在的“简单”;少一些由无关紧要的“零碎”,而多一些沟通新旧的整体把握;少一些拘囿在自留地的“封闭”,而多一些建立在“延伸点”上的“开放”,以此打造理想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有效;简单;整体;开放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36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评价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毋庸置疑,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良性评价不可或缺.因为有些评价一旦“落地生根”,便会成为学生们内心的“标杆”,就会影响学生,这种影响甚至会延伸到学生们以后人生的分分秒秒中.教师仅仅是从回答正确、声音响亮、积极主动等方面为学生们“盖棺论定”,还是应该从创新思维、正能量聚焦、言说精品、思维之光等更高的层面去评价学生们呢?
一、评价重方式方法:一种“我能行”的幸福感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学习中“评价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怎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否恰巧理解了学生、鼓励了学生、助力了学生.
比如,与其说:“什么记性呀,不就是分数的性质吗?怎么老是犯这个错误……”“真是个榆木脑袋.”不如说:“如果你能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不会出错!”“或许你能结合具体的例题就能记住分数的性质了.”这样的说辞,在给予学生们自尊的同时,化解了其间的尴尬、无措和焦虑,其中的细心、分寸和气度令人肃然起敬.
还比如,面对学生们的学习困难和作业中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说出学生显性、表面的,零散的“错误”,不能对学生们随意点评,更不随便扣帽子、贴标签.学生总是记不住乘法分配律,笔者从不说学生记性差;应用题审题分析能力差,笔者从不说学生“逻辑混乱”;学生考试口算能力差,笔者从不说“指望他在口算方面得上满分,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让宽容、冷静和耐心比惩罚先一步到达?还是让急躁、批评和“教鞭”先一步抵达学生?显然,只有前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当学生们“深思、犹豫、迟疑”之时,教师应该是:别急,慢慢来;当学生们因为紧张而期期艾艾之时,教师应该是:放心说,一旦开口说就不紧张了……这样的评价充满温情、有弹性、充盈着烫度,变“要我探索”为“我要探索”[1],激励着学生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善说.
二、评价重“另类支持”:一种“我窃喜”的成就感
小学数学课堂中,并非总是整齐划一的回答,总有一些“另类回答”,总有一些“节外生枝”,总有一些“不和谐音”.面对这类回答,教师应该对“另类”答案抱着“另类”肯定的态度.因为,恰恰是“另类回答”中,才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是对陈旧思维和“樊篱”答案的挑战和突破,更是为课堂增值、为教学“加分”的宝贵的契机.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富有智慧的评价,提供富有人情味的“另类支持”,让学生们“窃喜”,以此发现更美的数学的风景.
比如,在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中,教师拿出一个口袋(里面有9个花生米),让学生们取出三分之一的花生米.第一个学生迅速取出3个,另一名学生犹豫了一会儿,有点不太肯定地拿出2个花生米.顿时,台下学生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不对,应该是3个.因为把9个花生米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应该是3个,而不是2个.”正当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时,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不和谐音:“我认为他们这样取出筷子,都是对的.”面对学生的个性解读,并以此衍生出的枝枝蔓蔓,这位教师不是轻率地做出评价,而是层层开启对话的大门:“为什么你认为他们这样取出筷子都是对的?”这个学生们犹豫了一会说:“一开始花生米有9个,三分之一就是3个,后来变成6个,三分之一就是2个.”顿时,他的回答引来大家的掌声.是呀,单位“1”不同,那么它的几分之一所包含的“量”就不同.一开始,我们怎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数学课堂中,不乏这样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聪慧的教师总是能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契机,或巧妙激励学生,引发出更精彩的对话;或稍加点拨,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以此打开学生的学习之门,而“学生的学打得越开,教师的教必然会有更多的契机和切点.”[2]这样的“契机和切点”离不开教师的正向激励,离不开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心上”的态度,当然,更离不开一种全面的以生为本的视野.
三、评价重多元全面:一种“我成长”的体验感
新的課程视角和课改理念下,我们必须确立一个更加周全和成熟的评价视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一不可.至少,以下“注重”在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中不可或缺:
之一,正视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负荷力、学习效能感和可塑性,既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评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既评价学习结果和成绩分数,也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之二,注重对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特感悟、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的评价,对那些与标准答案、教科书、教师“较劲”的念头不能一棍子打死,反而视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加以珍惜、加以利用、加以拓展.
之三,诸如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学习动机等因子都应得到合适而富有温情的评价,让此举成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们思维、情感和心灵所必需的“维他命”.
这样的全面多元的评价就不仅仅是针对数学知识,而是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评价学生.而这,不正是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陈少丹.基于生本意识提高教学有效性——《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3(1):120.
[2]林茶居.文晖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