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2019-10-18 03:04杜沐莲许能贵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痉挛针刺下肢

杜沐莲,许能贵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6)

近年来,卒中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同时也是导致成人长期病残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1],足内翻是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风后痉挛期,随肌张力增高,出现腱反射亢进和异常运动模式,足底部内翻,从而导致足底不能有效接触地面,重心不能平稳前移,从而影响患者的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2-4],因此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用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与单纯康复训练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住院部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6±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病程(22±11)周;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6±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病程(21±10)周;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脑血管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伴有患足内翻及患侧足趾向下屈曲。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②Fugl-Meyer>0分,临床痉挛指数(CSI)>0分;③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卒中等;②经检查核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等其他疾病引起者;③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足外伤,周围神经麻痹等;④合并心、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全身状态不佳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患者主动意愿差及不配合。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参照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予以常规治疗,预防危险因素发生,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对症处理。

应用康复训练治疗,其治疗项目包括①关节被动活动,足内翻早期予良肢位摆放和踝关节背屈外翻活动(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康复师双手分别握住患者足跟部和足底前部,缓慢做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 s,然后缓慢复原。重复操作15次);足内翻中后期予牵伸训练配合踝关节背屈外翻活动(牵伸训练时可利用斜板依靠患者体重进行牵伸,根据痉挛肌肉的状态调整斜板的角度,也可在康复师的辅助下进行牵伸。仰卧位,康复师一手握其患肢足跟向下缓慢牵拉,另一手握住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及外翻活动,到位后停顿5~8 s,然后缓慢复原,重复15次)。②关节主动运动,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康复师分别握住患者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10 s,然后缓慢复原,重复操作3次,令患者主动背屈、外翻1~3次。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2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温通阴跷脉(针刺及温和灸阴跷脉)。

2.2.1 针刺

取水沟、尺泽、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三阴交、丘墟、照海、交信、阴陵泉穴,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针灸治疗学》[6]中风中经络常用取穴及配穴加减。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25 mm一次性毫针,丘墟、照海、交信、内关、太冲穴直刺10~25 mm,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针,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尺泽穴直刺25~40 mm,以上诸穴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麻、重、胀为度,水沟行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留针25 min。

2.2.2 温和灸阴跷脉

在针刺得气后,进行温和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患肢,将普通清艾条的一端点燃,沿阴跷脉在患肢足跟、内踝、小腿内侧循行区域,距离皮肤2~3 cm,缓慢移动位置,施行温和灸,重点在照海、交信穴施灸,灸至皮肤温热红晕为度,共灸25 min,若遇到局部皮肤知觉减退的患者,施灸者可将示、中二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施灸者的手指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等意外发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

包括跟腱和膝腱反射活动、伸屈肌的协同运动及下肢协调能力和速度,伴协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总分共34分,分值越高,代表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越小。

3.1.2 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7]

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总分共16分,分值越高,表示下肢痉挛程度越严重。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分析和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若满足正态性可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可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计量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值若满足正态性可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比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10.23(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两组均可改善患侧下肢功能障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4.93±3.82 24.96±3.931)2)对照组 30 15.00±3.85 21.36±3.511)

3.3.2 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CSI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CS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6.87(-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两组均可改善患肢肢体痉挛,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Sl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Sl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0.60±1.73 9.13±1.271)2)对照组 30 10.46±1.77 10.20±1.951)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卒中后足内翻是由于脑实质的器质性损伤,导致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引起伸趾肌、胫骨前肌及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屈趾肌、胫后肌及小腿三头肌痉挛,从而导致小腿及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失衡,最终导致足内翻[8-9]。中医学认为中风后足内翻病机为阳缓而阴急,阴阳失去平衡[10-12]。中风病患者偏瘫侧足内翻多出现在中风的恢复期,由于患者久病阴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筋脉失养所致[13]。

在近10年的文献资料中发现,目前中西医治疗卒中后足内翻方法多样,多采用不同针刺手法及不同取穴、艾灸、电针、火针、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或结合康复治疗、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等西医疗法,皆有临床疗效[14-22]。康复治疗在卒中后的功能恢复中有重要作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防治中风后偏瘫的异常运动[23]。本病病位在脑及筋脉,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尺泽、内关可疏通上肢经络;由于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丘墟,可提高拮抗肌群的肌力;胫后肌、小腿三头肌痉挛,针刺三阴交、阴陵泉、照海松解痉挛肌群,从而恢复两组肌群协调均衡,减轻足内翻。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阴陵泉为足太阴经合穴,两穴合用可促进脾胃化生气血功能,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脉,故可促进经脉气血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针灸大成》中“阳陵泉主膝伸不得屈,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足筋挛”;丘墟为足少阳经原穴,是胆经元气汇集之处,针刺可疏调少阳经气,活血通络;针刺太冲穴亦可和血疏筋。跷脉联系“足-脑-目”,主司目之开合和人体运动,现代研究表明跷脉治疗中风后异常运动模式等疗效显著[24]。《难经·二十九难》中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跷脉起于足,与人的肢体运动,特别是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太平圣惠方》:“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焉。”因阴跷脉循行于阴面,经下肢内侧,故见其内侧面痉挛,此为阴急,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交信为阴跷郄穴,故针刺结合温和灸阴跷脉,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阴跷脉痉挛。

通过针刺结合温和灸阴跷脉,配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FMA评分、CS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皆优于对照组,说明温通阴跷脉结合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但是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治疗时间不够充分,未能追踪患者病情变化。目前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升高,需要制定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25],在中风后急性期内应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及注重康复训练,预防肢体痉挛导致足内翻发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仍是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痉挛针刺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