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2019-10-18 08:01张峰涛赵中甫王冠军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开颅痉挛脑血管

张峰涛 赵中甫 王冠军

(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许昌 461000)

临床上常采取外科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传统手术以开颅动脉夹闭术最为常见,其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管痉挛的情况,还会对神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颅内动脉瘤高龄患者也较多,但是这部分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相对较差,采取开颅手术的风险性也更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创新,微创手术的理念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在高龄患者中应用后的脑血管痉挛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87例。抽选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1)年龄≥65岁;(2)通过血管造影、头部CT以及临床常规诊断,确诊患有颅内动脉瘤;(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协议,且患者不存在手术禁忌症,耐受性与依从性较好;(4)术前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为100×109/L~300×109/L;(5)不存在颅脑手术史或脑血管意外疾病;(6)没有其他合并的恶性肿瘤、免疫病变、严重的脏器管疾病;(7)在开展手术前的半个月内,患者未使用过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将行开颅动脉夹闭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血管内微创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67~84岁,平均年龄(73.74±4.29)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4.21±4.35)岁。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

1.2方法

87例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了相关的对症治疗措施,例如补水补液、血压控制、镇痛等。

观察组行血管内微创手术治疗:在手术开展前先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准备,使用肝素华对其进行干预,测出患者的心电反应参数;对患侧实施单侧动脉塞尔丁格穿刺操作,安置好6F导管鞘,通过动脉瘤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患者的肿瘤所在位置、整体形态、大小等信息,根据手术需要调整好观察视角,并在利于手术的弹簧圈内置入软导管,导管与弹簧圈组成“篮球”形态,将其堵塞到高密状态。观察周围的血管分支状况,都变得通畅后将弹簧圈解除[1]。

对照组行开颅动脉夹闭术治疗: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根据影响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入方式与路径,并在显微镜的帮助下观察颅内动脉状况,实施颅内动脉池分离手术,释放出多余的脑脊液,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在明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后,进行暂时性阻断处理,了解了动脉瘤大小、形态等完整的信息后,实施夹闭动脉瘤处理,确定得到完善处理后再对切口进行缝合。术后,两组患者都持续3d用肝素抗凝和尼莫同扩容治疗。

1.3观察指标

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8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的颅内动脉血管状况进行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发生脑血管痉挛以及并发症的次数,计算出发生率[2]。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总分为6分,将其分为3个方面:得分<2分为预后良好;得分≥3分为预后较差;得分6分的代表死亡。主要的并发症有迟发性过敏、脑水肿、局部血肿、动脉瘤再破裂等。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MRS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的MRS评分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MRS评分对比,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3.85%、14.2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17.14%,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1个月观察组525.11±1.323.23±1.04对照组354.97±1.294.01±1.19t0.04212.635P>0.05<0.05

表2 对比两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例数血管痉挛脑水肿局部水肿迟发性过敏动脉瘤再破例观察组522(3.85)1(1.92)1(1.92)2(3.85)0(0.00)对照组355(14.28)1(2.86)2(5.71)0(0.00)3(8.57)

3 讨论

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多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很大关系,是一种致残率与致死率均很高的疾病之一,即使部分患者病后得以存活,其生活质量也明显降低[3]。对于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来说,脑血管痉挛是最为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并发症,其对血管内治疗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据相关研究分析,年龄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高龄则是影响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存在较大的风险性[4]。本次研究中对87例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得出,术后1个月两组的MRS评分对比,差异十分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3.85%、14.2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17.14%,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来说,对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微创手术治疗,其术后的MRS评分、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开颅痉挛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