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459000)孟新华
临床门诊在对患者的疾病开展治疗时,静脉药物输注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有效体现了医院所具备的服务质量,在为患者开展药物静脉输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发热、静脉炎、皮疹、寒战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在实际的门诊诊治过程中,门诊静脉输注药物过程中护理干预工作未满足需求,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医患纠纷的出现[2]。本次研究就分析急诊静脉输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急诊科静脉输注药物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5~57岁,平均(39.6±5.8)岁。其中62例患者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输注,50例患者采用中成药注射液进行输注,12例患者采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输注,40例患者采用抗病毒类药物进行输注,8例患者采用心脑血管系统药物进行输注。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表现,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同时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
①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20例患者以呼吸系统表现为主,包括咳嗽、喉头水肿、呼吸急促;12例患者以心血管系统表现为主,包括心率加快、心悸、血压升高等;8例患者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包括头晕、烦躁、头痛;2例患者以休克表现为主,包括面色青紫、血压降低;18例患者以胃肠道表现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肠痉挛、腹痛等;18例患者以皮肤症状表现为主,包括皮肤瘙痒、面色潮红、局部皮疹等。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在对药物进行静脉输注前,需对“三查七对”原则进行严格执行,检查药物保管的规范性,同时由下一环节护士对上一环节护士的工作开展核对,有效标记可能导致副反应发生的药物,并将间隔性巡视工作进行加强;若患者发生相应不良反应,若程度较轻,则可将输注速度减慢,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程度是否减轻进行观察,若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则需及时停止药物输注,并告知医生开展处理;若患者发生皮肤过敏的情况,则可为其采用苯海拉明进行肌肉注射,或是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推注,并告知患者保持卧床休息,为其应用足高头低位,并将相应情况报告给医生。
②晕针:临床表现:手足冰冷、面色苍白、眼花、冒冷汗、晕眩、心率加快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的出现。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在对药物进行静脉输注前,护士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交流,为其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静脉药物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告知,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仔细检查,对其机体存在的药物过敏史、家族病史、身体状况、睡眠情况等进行排查,如果患者存在静脉输注禁忌症,则需告知患者,并请示医生或将药物输注时间延迟。
③静脉炎:临床表现:静脉发生炎性改变,导致局部红肿疼痛的出现。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对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严格执行,防止由于针头污染或是未能开展严密局部消毒而引发污染;在对与机体生理pH值相差较大的药物进行输注前,需应用适量缓冲液,从而使药物的pH值接近7.4;在对氨基酸或是高渗性液体进行输注时,需对输注速度进行有效控制。
④发热:临床表现包括心悸、高热、寒战等。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工作,若患者机体素质较差,则需对药物输注速度减慢,保持在每分钟30~40滴;若患者机体存在发热症状,则需对其心率、面色、体温进行监测,并将静脉输注速度减慢;若患者机体温度较高,则可为其应用酒精进行物理降温,或遵照医嘱为患者应用退热药物。
⑤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控制药物滴注速度;若输注药物量较大,特别是药物具备较大的刺激性或属于心血管系统药物,加之存在体弱、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都需要对其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生理反应和液体下降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有不良反应发生,则需将药物输注速度减缓,同时为其开展吸氧处理;若情况严重则需停止药物输注,并告知医生开展救治。
1.3 观察指标 观察静脉药物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
静脉输注药物后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晕针、静脉炎、发热和急性肺水肿,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药物所具备的副反应、机体抵抗力低下、药物浓度过高、药物输注速度过快等。具体情况如附表。
附表 静脉输注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和相关因素分析
3.1 药物静脉输注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主要类型 急诊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门诊中对患者开展治疗的主要手段,急诊静脉输注具备较大的人流量,同时静脉输注药物量也较大,所应用的药物种类众多,因此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反应,其不仅包含药物自身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包含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失误或患者自身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严重时会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威胁。因此做好急诊静脉输注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是急诊科的工作重点[3]。
3.2 急诊静脉输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使急诊静脉输注药物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预防,需要对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并参照高危因素对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制定,并在急诊静脉药物输注过程中进行落实[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导致急诊静脉输注药物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众多因素中,护理人员操作因素所占的比例为48.8%,患者自身因素所占比例为33.7%,药物因素所占的比例为16.3%,客观因素所占的比例为1.2%,由此可知,护理人员的操作因素对于急诊静脉输注药物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为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提示护理人员的工作会对急诊静脉输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产生的明显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日常“三查七对”工作,并通过为护理人员实施培训,使其提前做好不良反应的预警和应对工作,并为患者实施预防性健康宣教,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开展紧急处理等。
综上所述,做好急诊静脉输注药物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对护理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实施,使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可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或减少,从而让静脉输注药物的效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