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兼备”理念下的课程建构
——江苏省泰州中学数学学科“体用”课程综述

2019-10-17 07:37
江苏教育 2019年59期
关键词:校本学会学科

宋 健

课程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和教育主张的显性表达和实践。2015 年,江苏省泰州中学开始倡导“办平实的教育”,把宋代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确立为校训,提出了“体用兼备,平实有为”的办学主张。在这样的办学主张下,我校融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构建了“体用”课程体系,全方位实施“体用”课程改革,突出学科内的层层递进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让每一类乃至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教育和良好发展。

我校的数学“体用”课程,旨在彰显数学学科特色,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个人智力发展。

一、数学学科“体用”课程的规划

1.“体用”课程I 的规划与实施。

数学“体用”课程Ⅰ实行分层教学。该课程围绕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推进教学改革,突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上,凸显“质疑、商讨、体验、应用”四大教学主张。学科教学重在“四引”:(1)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学会“想”数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2)重视“表达、倾听、交际”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学会“说”数学,通过交流加深思考;(3)给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活动中获得个人学习体验;(4)“引导”学生应用,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模式理解世界,学会“用”数学,不忘初心,让学生在情境问题反思应用中,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软实力增长,最终达到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2.“体用”课程II 的规划与实施。

数学“体用”课程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条件、学情,开发和实施符合校情的基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选择性的数学校本课程群。在打造该类课程的同时,我们形成以数学学习体验中心为平台,以“社团、研究性学习小组、大学先修课程、数学竞赛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模型,帮助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发掘潜能,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我校的“数学学习体验中心”是省级优秀课程基地,我校也是省数学课程基地联盟牵头学校,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示范校。我校充分利用数学学习体验中心平台,努力构建一种经验化课程,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弥补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偏重书本知识,缺少经历、观察、体验和动手实践的缺陷。通过结构化建设,实现经验化还原,让学生获得了在丰富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享受学习的机会。

在课程基地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个性化。

我校数学“体用”课程整体结构可见图1。

图1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中数学“体用”课程结构图

二、数学学科“体用”课程的实施原则

1.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抓住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等内容主线,将数学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明晰数学核心素养在内容体系形成中的发展规律,结合这些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和体系。

2.重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综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载体。教师应整体地设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自主,从局部到整体,经历“选题、开题、做题、结题”的活动过程,积累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经验。

3.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上。教师所有教学手段、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学。教师教学方式运用的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自觉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高中数学学习除了预习、复习、练习等方法外,还应包括在特定学习任务情境中观察、阅读、提问、纠错、反思、梳理、总结、表达、交流等方法,掌握这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才算是学会学习。此外,教师还应根据自身教学经历和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方法指导。

4.重视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

充分运用“泰中云”平台,改善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工具为学生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快捷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能更加生动、自主地学习,积累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三、数学学科“体用”课程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数学学科“体用”校本课程实施已历经多年,在此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和重新组合,每学期数学学科为每个年级学生提供5 至8 门“体用”课程,倾力打造数学建模、数学写作、系列化的数学史选讲等重点项目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选择性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发展史、数学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本中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能主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例如,经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函数”概念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避免了因概念不清而做错题。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实施校本课程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不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也不需要大量习题来巩固概念,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当然,我校数学校本课程仍面临着教研质量、品位和效率提升的问题。例如,数学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学校的国家课程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也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数学校本课程的课时有限,每两周只有两课时,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具体实践,亲身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领悟数学精神。

我们想在未来的实践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和改善:

一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将教学时间固定化,做到有条不紊,在持久的实践中,积淀数学学科素养和底蕴。

二是活动要定期优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或其他原因,可能会产生与预期有距离的结果,因此要定期优化,改良,在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更好的更接地气的方案设计。

三是充分挖掘课程基地的课程开发价值。鼓励教师依托数学课程基地注重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例如,将课堂搬到基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学习中悟,指导学生发掘游戏中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好玩”、有意思,形成“玩好数学”的意识;将基地搬进教室,老师将电脑、图形计算器搬进教室,通过实验让高中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以探究者身份参与探索、创新和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是观念要与时俱进。由于课程改革或者教育方针政策的改变,“体用”课程中的某些设计必然会过时落伍,因此我们要保持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使“体用”课程能一直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新鲜思想的渗透,使“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校本学会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学会分享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