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华 (江苏宜兴市徐舍小学)
在落实“立德树人”办学目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优良品格的实践中,徐舍小学开展了宜兴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以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小学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承地方文化。因此,在小学品德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坚持把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根土教育中丰满学生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构建课程,开展课题研究,来强化学生乡土情感的积淀,唤醒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将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美好情感,并在浓浓的家园情怀中得到幸福体验,从而提升人文涵养,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名为“毓秀”,一是取其“孕育优秀”之意,二是源于学校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以健康发展、幸福成长为要旨的文化理念。学校教学楼就分别命名为“储英”“毓秀”“临津”楼。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 版》在课程目标方面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价值观和情感,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有很大的比重;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中明确要求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照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内容设置和教育部有关德育工作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从地方文化特点、资源特点、发展需要出发形成承载家园情怀的小学品德校本课程。
徐舍小学前身是始建于1847 年的“临津书院”,是当时宜兴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有170 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传承明晰,发展脉络清晰,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百年临津,浸润人文情怀。学校“勤诚”校训,“笃学、躬行”校风,“居敬持志、博览精析”教风和“刻苦自励、勤勉向上”学风百年一脉相传,并逐步形成了“以诚立德、以勤立业”的学校精神。
我们对校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选取其相关内容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并将之作为凝聚广大师生向心力,激发师生自豪感,树立自信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基于乡土文化知识进行校本课程内容拓展整合,是促进品德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彰显课程文化张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化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地方景观,也包括传统技艺;既有节庆习俗,也包括地方美食、乡土语言等,可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皆关情。
徐舍——古时又称“濑溪”,至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人杰地灵的新徐舍。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繁荣,自古以来就使人心向往之。古时荆溪十景之一的“洴浰雪蓑”,便在徐舍镇的西氿之滨。烟山晚晴、鲸塘桥、紫云烟寺、风荷邀月等诸多历史名胜风景;清白马氏旧宅、明墓葬神道等众多历史遗迹;鲸塘桥、吕公桥、东庵桥等许多古桥,无不透射出徐舍这块风水宝地的旖旎风光和迷人美景,处处彰显了徐舍这方宝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片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梁祝这个爱情绝唱的感人故事。手工刻纸、吴圩丝弦、车水号子、大刀舞、徐舍小酥糖、芳庄羊肉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着世世代代徐舍人难以忘怀的生命记忆,延续着徐舍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源泉和力量。
宜兴更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邦,是享誉大江南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中国陶都、太湖明珠”名闻遐迩,以“风土之清嘉,人文之秀伟”著称于世。
资源丰厚,彰显家园情脉。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家园的乡土文化知识来不断充实、丰满品德校本课程的内容、内涵。
观照《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版)》和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精神,对以“学校——徐舍镇——宜兴市”为主线的家园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整合,构建“家园情怀下的‘毓秀’小学品德校本课程”。以《毓秀家园》为名,编辑校本教材。课程教材按“百年临津、濑溪流韵、阳羡撷英”三大块,“临津历程、一训三风、知名校友,濑溪风情、濑溪遗存、濑溪新韵,阳羡名片、阳羡山水、阳羡人物”九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参观访问、动手实践、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为主要学习形式,通过“阅读——场景——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积淀乡土情怀,从而培育家园情怀,丰厚人文涵养,发展核心素养,提升优秀品格。
1.探索利用家园乡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乡土文化滋养下,生成多样化个性,将来能够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2.立足本土,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传统文化、乡土意识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从小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扎根农村的美好情感。
3.激发广大品德学科教师参与品德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提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提升品德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
4.推进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课程使用单元学习的方式,共三个单元,以“百年临津之临津历程、一训三风、知名校友”——“濑溪流韵之濑溪风情、濑溪遗存、濑溪新韵”——“阳羡撷英之阳羡名片、阳羡山水、阳羡人物”,从“学校——乡镇——市县”这些次序和逻辑设置内容,每单元安排的课时根据实际需要不等,每课时40 分钟,共计18 课时。
1.建立课程保障机制。将该课程作为《宜兴市徐舍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内容的重要一部分,由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有课题组具体组织负责。课程开发与实施有课题主持人、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教导处分管德育主任有计划、有组织等开展教师培训、资源整合、具体实施和过程管理。
2.本课程安排在学校校本课程领域,每周一课时,排入课表,以小组学习、参观访问、动手实践、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为主要学习形式展开。通过乡土文化历史重温、开展乡土文化活动、参与乡土文化实践等来促进学生乡土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乡土情感的积淀,促进学生乡土乡愁的理解,唤醒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
3.为了更好地实施“毓秀课程——基于家园情怀的幸福体验”小学品德校本课程,提高实施成效,编制《宜兴市徐舍小学<毓秀家园>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校本教材《宜兴市徐舍小学品德“毓秀课程”校本课程教材之<毓秀家园>》,努力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实施,以课程实施深化课题研究。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围绕课程目标,逐步完善促进课程有效推进的评价体系。
?
1.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既关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又关心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既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又关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初步明确校本教材《毓秀家园》主要评价指标:
(1)形成自己对本课程的兴趣,完成对《毓秀家园》课程的学习。
(2)熟悉学校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和办学特色;初步了解徐舍镇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时代新貌;初步感受宜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新宜兴的宜人宜居。
(3)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传统文化、根土意识深深根植在心中,从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丰满将来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扎根农村的美好家国情感。
2.评价形式的多元评价方式以目标为依据,引进学生评价主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愉悦感,特别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化”和“动态化”。评价方式的一般构成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社区评价——教师总评”。
借助校内外各种平台,将活动过程的照片、视频,以及体验日记、头脑风暴创新方案等学生成果进行展示。
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力。择优将学生课程体验活动的过程与成果作品等通过微视频、微美篇等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宜兴教育云平台等,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及时欣赏、点赞、评价、互动等。
设计跟踪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参与相应高一层次学校的活动、外围调研等方式,关注学生小学毕业以后的基本情况,用以判断该项目是否沿着预期目标的轨道取得有效进展,致力于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