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完整”。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程标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极易将三维目标割裂成并列的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且往往偏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未能聚合于“完整的人”,偏离了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二是“不确定”。文选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课文及练习中,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对课文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缺乏精准的解读,未能联系儿童的语文经验研制适宜的语文本体性内容,造成教学内容的随意、零碎和泛化。三是“不充分”。听说读写之间、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及现实生活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整合,导致教学活动太多、过碎,在线性的教学流程中常常为求“教得完整”而失去“学得充分”,未能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生长空间,儿童难以充分经历从知到能、从生疏到熟练的实践转化。
针对上述老问题,我们运用心理学组块原理及语用学关联理论,打开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角。组块原理从心理学视角揭示了言语能力的发展规律:改善人脑中组块的容量和数量可以提升心智活动的质量;关联理论从语用学视角阐释了言语能力的形成机制,形成了语文教学的三个基本认知:(1)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儿童“学习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在生活化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言语能力和精神生命的同构共生。(2)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创设“促进意义生成与能力转化的丰富语境”,语境效果是衡量言语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3)言语能力的内生机制在于遵循和运用关联原则构建“言语意义与交际语境的最佳关联”,言语形式的同义选择是关联性的实践表征。
基于上述新认知,我们提出了语文组块教学,即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整、转化为综合性、立体化、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其实践表征为: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儿童经验,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聚合性;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更具简约性;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活动板块达成多个教学目标,使儿童获得以言语智能为核心的多方面发展,更具生长性。
语文组块教学以“内容的重整转化”撬动“教学的深度变革”,聚焦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重塑师生的教学生活,其核心理念是:共同织造完整的语文生活。语文是母语,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精神成长与母语相伴相生,学语文就是学做中国人;语文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运用母语完成自我生命的实践建构;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言语创造力,在教与学的多重交互中生成活泼泼的语文生活,促进儿童言语智能和精神生命的蓬勃生长,彰显母语教学的儿童性、整体性和文化性。
语文课程旨在培养运用语言建构意义的人,教学的要义在于开发人的言语潜能,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因此,组块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言语智能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的言语创造力,表现为对语言的敏锐感、熟练的驾驭力及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言语智能是人的生命特质,是人类智能发展的生长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言语智能内隐为言语思维,外化为言语能力,其道德性情感衍化为儿童的言语品格,共同构成语文核心素养。言语智能的发展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实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1.板块课程的整体建构。
根据文本的教學功能,将选文分为三类:定篇,指教材中规定的经典语篇;类篇,指按照文本类型重组的单元语篇;用篇,指为完成任务而选择使用的语篇,或用其中的观点,或用其中的事实,或用其中的表达方式等。三类功能语篇做如下结构化编排:定篇每学期安排8篇,六年共选编96篇经典文章;类篇每学期安排16组,每组3-5篇选文,六年共选编600-800篇文章,阅读量是现有教材的一倍以上;用篇每学期安排4个单元,六年共完成48个情境任务。
2.板块课程的内容开发。
定篇的内容板块以“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要素”为内核。对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语文能力进行学理分析,提炼能力生长的关键要素;对经典文本做深入而透彻的解读,发现学生独立阅读的疑难之处。两相对照的契合点,聚焦在词汇、句式、段落与篇章的结构等教学点上,构成经典文本的教学内容。一篇经典文本可以形成以“能力要素”为内核的多个内容板块。
类篇的内容板块以“文类”为主线,以“文类要素”为内核。按照文本类型对选文进行重组,不足的增补,不好的删改。每一组围绕一个“议题”进行比较阅读,以发现同一“议题”在不同语篇中的变与不变,探究其中运用语言的规律和奥秘。“议题”是多元的,可以是关于这一类选文的读写策略、文体特征、表达方式以及作家风格、主题表现等。
用篇的内容板块以“功能”为主线,以“功能要素”为内核。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解决特定任务而选择的语篇,实际上使用的是语篇的“交际功能”。比如以“劝说”为任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多个文本,阅读指向“任务解决”,着眼于语篇中隐藏的“交际功能要素”,各类文本都在“交际功能要素”的统领下聚拢起来,形成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3.板块课程的开发策略。
(1)定篇的内容开发策略。定篇以作品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方法为支点,形成一个整体的内容结构。课题组精选了96篇经典作品,编制了12册《板块式语文教程》,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内容开发策略:一是发现文本阅读的关键点;二是整合内容碎片的教学块;三是构建板块之间的逻辑链。内容板块之间的教学逻辑应是“文本结构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在统一。板块与板块之间,应该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轨迹,步步为营,拾级而上。
(2)类篇的内容开发策略。一是重组单元篇目。界定课文的文体类别,按照文体类别进行单元重组。二是重设单元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发展规律,选定一个核心“议题”,组织学生围绕“议题”阅读,从中发现读与写的方法和规律。三是重建单元结构。充分挖掘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界定其教学功用,以此形成单元课文的功能性结构。较典型的课文,可以作为“范例”,侧重于“方法”;有难度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关键点上体现文体阅读的特征,可以作为“样本”,侧重于“问题”;较简单的课文,可以作为“习题”,侧重于“练习”。
(3)用篇的内容开发策略。小学阶段应促进学生发展“交流信息、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等三大言语交际功能,根据言语交际的双向交互特点,从言语交际行为的功能视角组合了20对交互的言语交际为主线的课程内容单元,如“倾听与讲述、提问与解答”等。每个单元根据言语交际的规律设计成5个内容板块:一是情境再现:选取典型事件,以戏剧表演、故事讲述、游戏体验等方式,重现言语交际情境。二是议题探究:围绕交际话题,以归因分析、反向假设、经验归纳等方式,探究交际的成败奥秘。三是规则整理:梳理交际经验要点,整理交际规则。四是任务化解:尝试解决实际任务,并进行自我反思。五是换位交际:交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实现交际议题的转换。
语文联结性学习是指个体发现、把握并重构知识经验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得其智能意义的学习方式。板块式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联系、建立联系、运用联系、生成联系,进而实现改变的过程。汉语是由字词前后联缀而成,属于“意合型”语言;汉语的学习应遵循其“意合”的内在规律。运用联结性学习方式,就能准确把握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关联,获得意义理解与运用规则。学生在联结性学习中,将文本中的各种关键点激活并建立内在的逻辑关系,改善认知结构,恢复“学的内在秩序”。语文联结性学习的基本要素有“意義地图、命题整合、情境应用与结构化”,主要方法有:
类化:围绕一个意思,将多个词语或句式组合在一起,比较异同,加深理解,促进在不同语境中的选择运用;围绕一个规则,将多个语言现象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抽取普遍的规律,形成概念化的理解。
联比:将相同、相近或相对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比较阅读,以推敲在意义、情感、表达效果、使用条件等方面的细微差异,磨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力。
联想: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象,都需要借助联想实现学习的跨越。可以让语言与想象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语言的形象与形象的语言。
推想:阅读是凭借语言文字,在特定的语境中穿透语言的字面意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从表达视角看,就要设定特定的对象,推想读者的可接受程度,以便让文字更加妥帖。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可以运用的联结学习方式有:言与意的联结、表与里的联结、上与下的联结、异与同的联结、知与用的联结、读与写的联结、文与人的联结等。
学科统整实践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儿童生活贯通的语文深度学习,旨在将学生学得的语文读写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中,锻炼语文实践能力,促进言语智能的发展,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1.主题阅读:通过阅读得以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序列,研制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阅读书单,如数学阅读课程、科学阅读课程、名人传记阅读等。
2.学科写作:借助任务学习写作。将学科教学中需要“写”的项目提炼出来,编制成学科写作课程,实现借助写作达成学科深度学习。如数学小论文写作、科学实验报告写作、综合实践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等。
3.跨界学习:依靠言语解决问题。言语实践需要拟真或真实的生活情境,在任务解决中催生学习的动力,生长言语实践能力,比如围绕核心问题的辩论、演讲、表演、阐述等。尤其重要的是,将生活中遇到的真实而复杂的难题引入到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模拟场景,凭借语言解决问题。这样的主题演说,考验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水平。
组块教学运用联结性学习,形成了六种便教利学的操作策略:
1.字根识字: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选择最具构造功能的300个基本字,依据字源字典编成汉字图谱,让儿童在饶有情趣的活动中牢固识记,进而凭借“字根”自主识字,实现“掌握300个学会3000个”的教学目标。
2.词串识记:围绕某个“线索”将散落在文本中的词语进行归类,形成词串加以整体识记。组合的线索有“描述的对象、语境的功能、词语的结构、表达的语义”等。这些词串需要以文本语境为背景,在朗读、复述、写话等语文实践运用中转化为儿童自身的语言材料。
3.句式集群:遵循同义选择的原则,将文本中最富表现力的句式汇集起来,与儿童常用的句式进行比较,在诵读中发现表达奥秘,促进儿童在语境中选择最佳句式,提高表达能力。
4.语段联比:根据“并列式、因果式、总分式、承接式”等四种段落结构,引导儿童在比较学习中掌握结构特点,进行段意概括、仿写迁移,夯实读写能力。
5.类篇教学:根据文体分类,对选文按照文类进行单元重组,同一单元的若干篇选文,分为教读、练读、自读等不同课型,通过教“这一篇”让儿童学会“这一类”,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6.整书导读:针对整本书的结构和主题,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主题式研读,传授阅读策略,分享阅读经验,放大整本书的共读效应。
1.选择生长性的教学目标。围绕“言语能力”,根据文本教学价值及学生发展可能,确定最具生长价值的核心目标,以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体现“聚合性”。
2.整合本体性的教学内容。聚焦“运用法则”,选择语文本体性内容,并整合为板块化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材料为内核的板块、以语用法则为内核的板块、以言语策略为内核的板块,实现以少胜多,体现“简约性”。
3.设计阶梯性的教学活动。基于“活动功能”,将教学板块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的言语活动板块:以积累为内核的诵读板块、以理解为内核的述演板块、以迁移为内核的读写板块、以创造为内核的问题解决板块,并设置为具有逻辑关联的阶梯式活动,实现一项活动达成多方面发展,体现“增值性”。基于“板块结构”,将线性的教学状态整合成块状的教学样式,呈现板块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板块与板块之间形成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与主从式等关联结构,体现简洁有致的结构风格。
4.采用一致性的教学评价。根据“目标达成”,适时评判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水平层级,以调整教与学的节奏,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体现“有效性”。
在此教学范式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不同教学功能,建构了“教读、导读、练读、自读”等课型。
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组块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实践创新:一是指向儿童言语创造的组块教学理论,超越知识与能力,摆脱“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谓之争,鲜明了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在教学理解上是一个突破;二是以言语交际为主线的板块课程样式,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与序列化,改变了文选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在课程建设上是一种变革;三是基于联结学习机制的组块教学范式,突破线性思路,采取块状阶梯结构,打开了学习时空,激活了儿童的言语思维,实现了一个活动板块达成儿童多方面发展,在实践运用上是一项创造。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任编辑 施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