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构建

2019-10-16 05:57洪伟李娟
人民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史家家国育人

洪伟 李娟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进行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和课程育人的方向性把握、整体性构建、学科性渗透与校本化实践,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课程育人的方向性把握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小学德育工作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史家小学,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基于对人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的理性思考,以及史家人20余年的和谐教育实践,学校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放置于立德树人工作的逻辑起点位置,并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以及該育人模式的实践模型——“种子计划”(如图1)。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引导孩子成人的过程中厚植家国基因、筑梦种子生长。

课程育人的整体性构建

未来扑面而来,新时代的德育工作不应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而应创设更为宽阔的育人环境。史家小学以“家国情怀”为育人的价值导向,以“无边界”课程(如图2)建设不断拓宽学生成长的真实场域,从而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课程目标上,学校倡导给成长无限可能,以课程的无限拓展生命的可能。在课程内容上,学校倡导由内容封闭走向边界开放,构建以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主体的“两级三层”课程框架,让课程不止于课堂,学习不止于教室。

在“无边界”课程构建中,德育始终是一条重要的主线。学校通过课程顶层设计,打破教育和教学两条线的现状,在大德育观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并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安排各学科课时,形成整体性课程设计与变革,从整体育人的角度探索出一条创新而扎实的德育路径。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本着“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开发原则,史家小学根据年级特色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构建了以“服务+”为定位的德育课程群。“服务+”德育课程群(如图3)按照“一个中心、六条轴线、四类活动、四大主题、一种模式”的整体架构,系统整合班队会、社会实践、公共服务,实现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从而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课程育人的学科性渗透

在史家小学,我们打破德育与智育分离的二元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和谐统一,实现各个育人要素的系统融合。

一是家国底蕴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学校语文课程坚守其文化性特点,组织开展古文字绘画、整本书阅读、诗词吟诵、汉服礼仪、文言小剧、文言思辨、“本草电台”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得到立志为天下的生命滋养。英语课程以“文化无边界”为价值取向,基于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的跨文化培养,致力于让学生在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开阔视野、胸怀大志,并在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二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数学课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久远幽深的数理要脉,从数学历史、民间工艺、民族节日、中国建筑、地域文化、传统文学、益智游戏七大领域中抽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从而让学生思接千载、学融中西,进而品源至慧、巧思飞翔,成为具备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三是个人成长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本着“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课程目标,开展“Make创意挑战赛”学习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创意产品无不蕴含着满满的责任担当。如“分层城市”,体现了孩子们对城市命运、人类命运的关切;“老人跌倒自动报警器”,是孩子们观察到老年人的生活不便萌发的产品创意;“自动翻书机器人”,则是送给残疾儿童的读书小帮手;“送饭机器人”旨在帮助解决老师推餐车难题……每一个创意的诞生,都彰显出科学与爱心的相遇、个体与他者的联通。

四是技艺融合与人格养成相结合。艺术和体育课程不仅仅是技艺的习得,更关乎人的心智、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路径。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打破注重单纯技艺训练的传统模式,倡导“活动—互动体验式”的艺术教学,将艺术教育人文性和技艺性进行完美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发现自我、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体育课程则以“增强身体素质,强健体格;启迪身心智趣,滋养性格;塑造坚韧勇敢,完善品格”为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在强健体魄中实现“身心智趣”的和谐发展。

课程育人的校本化实践

为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拓宽课程存在场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积极研发。“博悟课程”与“服务学习”两大精品课程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突出亮点。

“博悟课程”立足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该课程包括“漫步国博”和“博悟之旅”两大系列。“漫步国博”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开展学习,按照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四个主题,带领学生探寻博物馆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中国人千载传承的美德。“博悟之旅”則将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引入国家课程,形成学校课堂的有效补充。该系列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层层递进,依据“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即学校倡导的“五大意识”形成150个教学主题。“博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品生、品社、劳技、信息、综实等小学阶段的12门学科,多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基于文物资源进行价值认知,依托课程活动进行价值体验,最终指向行动自觉的“价值养成”。

“服务学习”课程在空间上突破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倡导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真实问题。在“服务学习”中,文化传承、公共安全、养老助老、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发展大命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在一个不断强化家国担当的教育能量场中,孩子们的学习样态更加生动、成长方式更加主动。孩子们经历“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五个阶段,实现了由公益梦想到公益行动的跃变。课程开展至今,共收到学生自主提案3725份,涌现出诸如“家书守护行动”“关爱失智老人一八段锦进社区”“CPR知识讲堂”“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影为爱”“有故事的古树”等学生自主发起、执行的优秀公益项目。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学习是有温度的,服务他人收获的那个微笑,与伙伴思维碰撞后的那份喜悦,都让书本上的文字符号鲜活起来、温暖起来。

志在家国,学无边界。史家小学在课程育人中以家国情怀培育为底蕴,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变“活动”为“课程”,变“说教”为“实践”,让教育教学充分融合,让德育真正有方向、有思路、有重点、可持续。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猜你喜欢
史家家国育人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身边雷锋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谁咬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