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万浩
“某宝、某东……打开手机,哪一个应用程序不能购买这款防蚊扣?”“请你为该防蚊扣设计一条广告语。”这是南京市栖霞区一小学语文期末考试卷上的试题。
这张小学语文试卷一经曝光就引发家长吐槽,不少家长认为,将商品广告直接引入试卷考题,存在牟取商业利益的嫌疑:一是对原广告中的商品未进行马赛克式的模糊处理,存在向学生进行商业推送进而接受商品生产、经营者商业利益的重大嫌疑;二是对原广告中电商平台的标志及名称未进行隐藏处理,“赤裸裸”地宣传、推广相关电商平台,存在为电商平台“代言”,从中牟取商业利益的嫌疑。
这一事件引發舆论热议,提示我们,信息时代,学校、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需多一分审慎。教学生什么内容,用怎样的方式教学生,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进学校、进课堂。有时,学校、教师无意的一个举动,在经过并无恶意的媒体传播报道后,可能会造成对学校、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甚至对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特别是参与人数较多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其内容选择、形式呈现方面一定要严谨、审慎,尽量避免出现错误、疏漏,减少学生、家长的片面化解读,从而避免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和指责。
尽管,此次事件中家长及网友的质疑未必理性,批评也未必合理,但将生活中的商业广告不加处理直接引入试卷作为试题,客观上对学校、学生的商品渗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也许命题人与商品生产、经营者或相关电商平台之间并无实际的利益瓜葛,出现这样的疏漏只是一时大意,但命题人无意间留下的错漏之处很可能授人以柄,成为教育又一次被多方质疑并惨遭口诛笔伐的“口实”。
信息时代,家长对子女成长的关切以及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空前增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利好契机。信息传播的空前便捷又使教育面临着公开化、透明化的全新挑战,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多一分严谨、审慎,不忘初心,精心育人。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