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菲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教学自信的途径主要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论自信;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方法自信;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心理自信;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增强职业自信。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信;提升路径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和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呈现大发展态势,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日益壮大。但谈及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长期规划,部分思政课老师缄口不言,或是吞吞吐吐,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没有底气,不敢大胆表达意见,因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四个自信”与教学自信的关系
1、四个自信的内涵
2012年,胡锦涛书记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定自信。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2016年,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坚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了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决心,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的优势地位,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2、四个自信与教学自信的关系
(1)“四个自信”寓于教学自信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这五门课程构成的。這五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四个自信”所包含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要素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思政课上将这些内容讲清楚,学生才能明白坚持“四个自信”的原因,而要让学生明白的前提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教学自信必不可少的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对社会主义的坚信不疑和满腔热情,因而,在高校增强“四个自信”离不开教学自信。
(2)教学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集中反映。思政课的教学成果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标准,只有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学生才能建立对“四个自信”的正确认识,才能进一步付诸实践。习近平同志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假如某位思政课老师对道路不自信,他就会将学生引入歧途,道路自信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性指引,方向错了,全部都会跑偏。文化自信可以增加教师对国情的了解,丰富授课素材,增加文化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教师授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学思践悟和个人素养的表达过程,一个老师自不自信,通过他的课堂就可以呈现出来。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现状及原因分析
1、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现状
本文通过对川陕部分高校思政课老师和大学生进行调研、访问了解相关情况。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较满意,关爱学生,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并不断提升自己,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但同时也发现,少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马克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对教学工作没有热情,觉得无意义,只是作为一份工作完成任务,对改善思政课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问题也持消极态度。
2、思政课教师缺乏教学自信的原因分析
(1)教师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教学内容不自信。由于受教育程度和个人努力的差异性,思政教师的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打铁必须自身硬”,但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含糊其辞,一知半解,抓襟见肘,因而无法在课堂上自如地展示教学内容;部分教师立场不坚定,经常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或是言行不一,前后矛盾,无法让学生信服,他的整个教育过程也就没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部分老师教案十几年不变,一些陈旧的案例不断在课堂上重复,孰不知学生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当年的案例到了今天,学生可能完全没有兴趣,没有与时俱进,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老师在课堂上过于突出个人情感色彩,在分析社会问题或是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不够严肃、冷静和深入,分析问题过于片面,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专业素养,教学主导方向发生偏离。
(2)教学理念落后,默守陈规,安于现状,导致教育方式不自信。目前,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继续坚持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整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进来,课堂成了学生休息玩手机的地方;二是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个别老师生搬硬套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反而事倍功半。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没有关联性,整节课激情澎湃,与学生互动不断,但都在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导致学生云里雾里搞不清楚状况;三是授课方式缺乏亲和力。有的老师从上课到下课都是一个表情,埋头盯着电脑屏幕在念着演示文稿的内容,也不管学生在干什么,缺乏沟通和互动,表示:高校公共课就是这样,学生不听也正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导致有的学生到学期末了还不知道自己思政课老师的姓名,见了面也不认识。
(3)社会和高校不够重视,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心理自信。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忙于创造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层面理想信念的树立,社会上的一些人对思政课认识不够全面,常常认为思政课是教训人的,很多人敬而远之,受大环境影响,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政课持排斥态度;少数高校至今还没有设立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院和机构,有的还会减少思政课的课时和学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和教师个人发展不够重视,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不到经费支持,导致很多思政课老师底气不足、挺不起腰杆,当心理上不够自信时,就很难做到教学自信。
(4)教育对象的消极反馈,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职业自信。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就是在说教,喊口号,与自己生活没有关系,临时抱佛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真正的学习兴趣。思政课对非专业学生来说都是公共课,以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并常常逃课,教师的成就感被严重碾压,缺乏职业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加上长期的重复教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较为明显,部分老师对职业发展产生迷茫和悲观情绪。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路径探析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论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本质是政治课。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情党史、国情国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知识,关注时政热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晦涩难懂,要肯吃苦,有刻苦钻研的勇气和毅力,敢于坐冷板凳;积极争取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多与专业内的名师大家交流,从它们身上汲取正能量,探索发现新理论、新观点,养成爱思考、勤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同时,积极涉猎其他领域,丰富知识库。部分思政课老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是:要成为一名好的思政课老师,前提必须是一名“杂家”。对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在课堂上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有的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由法律专业出身的老师承担的,那么这位老师在整门课的教學过程中就不能仅仅只重视法律部分,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详细讲解,相对陌生的章节则草草了事,而要事先吃透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对不熟悉的板块提前下功夫,了解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更流畅,也能突显教师个人特色。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教学平台,提升方法自信
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增强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方法之一,而要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贴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教学内容。目前,部分学校已引用MOOC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行在线教学和答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参与讨论,一方面,学生获得参与感,对思政课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或小组报告中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反馈给老师的都是正面信息,这就从教学方法层面提升了教师的信心。
其次,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外,其他几门课程都应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如以课题研究和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具体行动强化对课堂内容的再认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思政课指导老师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增进了解,拉近距离,提高了思政课育人的亲和力。
3、高校应重视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思政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双管齐下,增强心理自信
高校应按照国家要求,一方面,为学校选拔德才兼备的思政课专职教师,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完善培训体系,增加进修机会,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健全激励制度,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力度,保障生活稳定,教师能够安心投入教学、科研。
此外,思政课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课堂上要文明用语,一言一行要符合教师身份,能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需求,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时改变策略;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塑造高尚品格,“为师必先做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4、加大宣传力度,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增强职业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更要重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党和国家,只有了解,才能形成态度,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国家大事,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因而国家各个系统应通力合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多方面渗透,使社会民众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识、消除偏见,人人互相影响,形成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当人们的政治觉悟普遍比较高时,就会提高思政课老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可感,对于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自信有很大促进作用。
打造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重道远。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树德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崇高使命,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需要教师、学生、高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2] 阎刚.探索与发现—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文集[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