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关系辨析

2019-10-16 04:45石世锐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党政干部客体大众化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交叉地方:两者在传播过程的交融性;两者在教育的客体上的交叉性和教学知识体系上的交叉性。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相关联又有区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机械地分割开来,也不能相等同。系统的探讨一下两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众化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差异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众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客体、实现的途径、载体以及理论教育主要运用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党政干部,而大众化则更倾向于更灵活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理论教育对象与大众化的对象有所差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众化教育规律在教学程序以及路径方面上的差异,就是由教育的客体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教学规律。

1、理论教育的客体与大众化的客体的差异,教育要求与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决定其教学程序有所不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客体是青年学生和党政干部,而大众化的客体主要指工人、农民、商人等等。从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客体本身的现有的水平和社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教育教学的起点,也就是说,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客体本身的运动规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党政干部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他们对理论的需求都比其他人都要强。以此对党政干部和学生的教学主要采用有组织的授课、讲评、案例分析、研讨、考试等方式,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除了以上的办法,侧重从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商人、农民、农民工等等所采用的教育程序是随时间与地点以及人口的流动情况以及他们的现当前所具有的水平而决定。他们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方式总体水平与青年学生和党政干部有一定的差距。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的路径与大众化实现的路径的差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集中的具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或者论坛、研讨会、媒体等正规的有组织的进行,而大众化则除了以上的一些途径外还有以国家政策表现、墙报的宣传,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客体的要求不同。在实现的途径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倾向于学术的言语进行表述,在言语的交流活动中的语言都是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规范性,注重语言的严密性,比较严格的区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异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所具有的逻辑性,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注重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述理论,依据现实的需要对理论有所取舍的宣传与教育,使之更具有普遍性。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密切联系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众化的前提

列宁曾经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而在建设时期同样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建设与改革,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大众的思想,就谈不上对理论的创新和建设好社会主义。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化“大众”,理论教育是理论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党政干部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并把这个武器去改造世界。在广大的群众当中是无法自觉的产生科学的无产阶级理论,也更不能把这个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武器,必须靠外界的灌输,正如列宁所说的:“工人本来也就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要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就得有培养一大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一大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群众是无法自觉的发现理论和掌握理论,必须靠从外界传到输送到群众中去。因此,在理论教育过程中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也包括党政干部和学生,也是大众化的主要对象之一,没有在党政干部和学生的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能算是大众化。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又是大众化的生力军,肩负着大众化的使命。他们承担着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他们也是国家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悄然走进许多的群众之中,尤其是在工作之中深受百姓爱戴的党政干部以及道德情操比较高尚的学生深受群众的喜爱树立榜样,他们无形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因此,理论教育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2、大众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归宿

理论教育一方面,使广大的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的品质是实践,也只有通过大众实践理论,才能发现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3]同样斯大林也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际联系起来,就变成无对象的理论。”[4]在建设时期同样需要把“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建设与改革,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武装大众的思想,而没有与中国当前的改革与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变成没有对象的理论,社会主义的建设就难以取得成功。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方面,通过理论教育使得广大群众了解和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觉的运用理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也只有通过理论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被逐一实现大众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实现马克主义大众化又是为了发展与创新理论,也为创新理论教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不断被丰富,在方法上不断的系统化和完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实现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大众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宿,也是理论教育的归宿。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交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指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到广大干部群众当中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并对他们的实际生活生产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是有机统一。二者之间依旧存在许多的交叉性。

1、两者在传播过程的交融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伴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实现大众化,也等于说马克思主义没有实现大众化。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致力于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群众当中,武装人民大众的思想。在实现的路径上也同具有难以割裂,两者之间所使用教学方法都具交融性。

2、两者在教育的客体上的交叉性和教学知识体系上的交叉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中也有相当一部份是非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也有许多具有较高文化的新生代的农民或者农民工,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就是在推动大众化的过程。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都是由现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组合而成,而没有形成大众化的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独有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443.

[2] 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34.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4]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9-200.

【作者简介】

石世锐(1978.10—)男,侗族,贵州黎平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党政干部客体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浅议犯罪客体
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新形势下党政干部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探析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