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海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班主任要适应新的要求,从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新时代的中职学生。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21-02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要求,做好新时代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以学习“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父母和教师面前,得不到教师、父母的认可和关爱。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关系紧张,家长已经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后就不管不问了。加之社会对中职学生的不认可,导致许多中职生缺乏自信,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在学习上,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低下,有的学生甚至厌倦学习,整天沉迷于手机游戏等。在实习和就业上,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到企业参加实习,不愿从事车间生产工作,而想从事白领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只想待在学校,对实习和就业非常抵触。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从班级管理入手,提升班级凝聚力
(一)选配好班级干部,打造班级自我管理的核心力量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是上传下达的枢纽,是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更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因此選配班级干部是班主任面临的首要任务。新生入学之初,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初步物色出班级干部的后备人选,在入学教育阶段给他们一些任务,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关注其他学生的表现。选班级干部切忌操之过急,选配不好,会影响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且改选班级干部会对班级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级干部确定后,班主任要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形成凝聚力。班主任要充分相信班级干部,只做工作上的指导,具体过程由班级干部负责,发挥他们的能力。为了防止班级失控,班主任不能放弃监管,让班级干部负责所有的班级管理任务,同时不能管得过多过细,使班级干部没有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空间,使班级丧失了活力。
(二)制定好班级公约,形成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
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手册及班级实际情况,可以制定班级公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好班级秩序。在班级公约制定过程中,班主任和班级干部先制定出班级公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们认真讨论,再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逐步完善班级公约,最终使每名学生认可班级公约,并愿意按照班级公约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此外,还应根据班级公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学生遵守班级公约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奖惩内容由学生们提出,并经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班级专门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在班委会的领导下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班主任不做过多干预,主要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和仲裁。班级公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硬性要求,起到了“管”的作用;班级文化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为学生创建和谐、团结、美好的成长环境,从而起到了“育”的作用。
一是班级文化要突出团结意识。班级学生中有住校生和走读生之分,住校生和走读生之间界限分明,往来比较少;而住校生会以宿舍为单位,宿舍内部关系比较和谐。但宿舍间联系比较少,这是大多数班级都存在的现象。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是班级团结的首要难题。从活动入手,消除学生间的隔阂。组织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间相互了解,相互熟悉,产生同学间的情谊。如春天组织学生春游,夏天组织消暑茶话会,秋天组织趣味运动会,冬天组织元旦晚会,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间的联系,增加班级凝聚力。二是班级文化要有规划和目标。班主任应结合班级专业特点提出班级整体规划和目标,给学生以努力方向。学生有了目标,就不会迷茫;班级有了规划,就会形成合力,凝聚智慧,达成目标。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实习累计满6个月、在学校的班级评比活动中的名次等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完成,最终达成班级的总体目标。三是班级文化要有表现形式。布置优美高雅的班级环境,在班级墙面上悬挂名言警句或和专业相关的标语,班级板报定期更换,同时要体现班级特色;教室干净整洁,点缀几盆花草,使人赏心悦目;让学生来设计本班的班徽,选定或创作班歌。
三、从学生管理切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班级管理的同时,要关注班级的每名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以及家庭生活情况,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中职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低,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是首要目标。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中学学习以文化基础课为主,尤其是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这让他们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认为只要是课程学习都学不好。
首先,班主任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学的区别,普通中学以升学为目的,而中职学校以技能学习和就业为主,目标的不同导致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中职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关联性小,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是重新开始的,以此来打开学生封闭的心,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其次,班主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原有的不良习惯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并在班级中树立几个学习典范,让身边的榜样去感染激励学生。
再次,班主任要经常和学生谈心。谈心既能了解学生本人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学生了解班级的情况。谈心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鼓励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坚持改进;鞭策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让他们再接再厉,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谈心还能拉近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班主任敞开心扉,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思想上的触动,使学生真正的转变。中职生不仅学习习惯不好,就业观念也很陈旧。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更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去实习,认为到生产一线劳动,是低人一等的工作,只想干清闲或自由的工作,而且对工作报酬非常在意。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或产业工人,到生产一线工作是他们的工作归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班主任要大力进行转变职业观念的宣传。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同时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班主任要根据国家大形势,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无论在生产一线还是在办公室,只有岗位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今国家缺少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工资待遇也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了本科毕业学生的工资水平。班主任也要向学生家长进行宣传,通过家校联合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中职生安心成为技能人才。
(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施展他们的才华
中职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动手能力强,还有一部分学生具有各种特长。班主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搭建让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首先,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把特长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织到一起,让他们相互探讨、交流学习,共同成才,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对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条件成熟时,班主任可以组织他们成立社团,并给予社团建设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他们的才能。社团能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学生,尽情地挥洒他们的青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班主任要注重对外信息收集,重点收集学生特长比赛和展示的信息。对适合学生参加的比赛,班主任要动员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去报名参赛,或在家长的同意下,班主任带学生报名参赛。通过比赛或展示,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差距,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最终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学生有了能量释放点,受到关注,就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再是惹是生非的学生,也为他们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更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班主任在制定班级整体规划和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就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未来职业并不十分清楚,班主任应邀请专业课教师为学生做一次主题专业介绍,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基本认识,以确定自己是否能满足职业的要求,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专业和职业有了初步认识后,班主任要按照職业生涯规划的要求,让每名学生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以后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进,或者重做职业规划。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去见习,或到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去见习,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近距离感受职业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应选择不同的企业,以感受不同的职业要求,并在岗位上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毕业时,找到自己感兴趣、愿意做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学生也可以不断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以为毕业工作奠定基础,成为一名有竞争力的职业者。
中职学生虽然有自身的弱点,但是班主任如果能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来感化学生,用真心、真情、真意来对待学生,那么,他们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成长,他们也许会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周国余.关于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42-143.
[2]李香兰.谈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个有效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