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张妍 耿鹏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以陕西省某应用研究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认为外语水平、家庭月均收入、申请条件等5个因素影响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由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学生应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外语水平;家校间要建立有效交流机制;高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合理分配资助项目。
【关键词】 大学生;出国交流项目;意愿;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1996年成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项目的合作,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出国留学的优惠政策。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1]如今,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通过参与出国交流项目,到国外去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国际化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高校也意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鼓励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帮助学生“走出去”。
二、文献综述
为了深入了解各大高校在出国交流方面的关注重心,把握目前学术界在出国交流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相关研究中的短板与难题,本文对有关出国交流文献做出以下梳理:
在研究对象方面,相关文献大多选择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如:关浩宇(2018)对广东省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测算了此类学生留学意向、目标选择及影响因素,给出了测量学生留学意向概率的回归模型;陈昌贵等(2009)通过对26所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情况进行调查,构建评估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3]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经验总结、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其中典型的研究包括:潘昆峰(2015)对北京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了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校特征、学业参与和表现、个体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4]孙璐(2009)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浙江大学为例,对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经验,为该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提出有效对策。[5]
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分为:关于出国交流管理模式研究,如:王娟(2017)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出国交流活动管理模式的重构研究;[6]关于出国交流的学生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如:高秀林等(2012)以兰州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制约大学生出国(境)交流的因素,并提出相应促进大学生出国(境)交流的对策;[7]关于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如:周源源(2017)对上海高校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其运用跨学科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8]
经文献整理可知,目前关于出国交流研究对象多为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对于应用研究型高校的出国交流研究有所欠缺。研究内容上较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为学生自费或公费出国留学,对于以学校为平台的出国交流项目方面有所忽视。
综上所述,本文将高校出国交流项目作为切入点,选择陕西省某应用研究型高校做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可弥补目前对于应用研究型高校学生出国交流方面研究的不足,把握高校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的情况。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在指标确定方面,考虑到资料分析和专家经验的局限性以及研究对象为学生等因素,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6位资深专家和具有留学经历的13位学生进行交流,最终确定了项目时长、申请条件、家庭月均收入等11个影响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的指标。
在数据收集方面,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數据收集方式,经过统计整理,共发放262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由于本研究以某应用研究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筛选去除在线上其他学校学生所填的问卷,重新整理后,收集有效问卷218份,样本有效率为83.23%。
本次调查学生中男性占比45.04%,女性占比54.96%,被调查对象性别占比均衡。且该校共22个院系,本次调研涉及20个院系,涉及院系较为全面。调查样本显示,了解过出国交流项目的学生占样本总数比例为59.63%,未了解过的学生占比为40.37%,且未了解过交流项目的学生大多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而外国语学院学生了解过出国项目比例高达96%,由此可认为该调研结果较为符合现实情况。因此,认为利用本次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该高校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的真实情况。
2、变量定义
本文将学生是否有意愿参与出国交流项目作为因变量,并赋值为“有意愿=1、无意愿=0”。将家庭月均收入、外语能力、项目时长以及项目费用等11个指标定义为自变量,具体赋值见表2.2.1。
1、主成分提取
在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之前,为了排除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对回归模型的影响,对选取的11个指标做共线性诊断。诊断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KMO检验系数为0.668﹥0.5,说明数据可以用于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检验β﹤0.001,表明存在多重共线性,不能直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故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初步提取,前8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4.675%,表明前8个主成分可以基本反映全部信息。指标标准化后的自变量与前8个主成分之间的系数矩阵如表3.1.1所示。
2、logistic回归
3、结果分析
从变量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来看,zx3、zx4、zx7、zx8、zx10和zx11的回归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小,表明对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影响不大,故可忽略项目费用、项目合作学校、人身/财产安全和项目名额指标影响。而zx1、zx2、zx5、zx6、zx9归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大,表明对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影响很大,其中,zx9资助力度和zx1家庭月均收入这两个因素的绝对值超过0.4。
从变量的回归系数正负值来看,家庭月均收入、学生外语能力、项目申请条件以及家人意愿与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意愿呈正相关,只有资助力度与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从变量对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意愿的作用机理来看,对学生而言,当他们在考虑是否参与出国交流项目时,外语水平无疑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具备良好交流能力的学生更有信心也更倾向于出国接触多元文化,因此外语能力与学生意愿呈正相关;从家庭层面来看,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父母对于项目费用存在担忧导致可能不支持学生参与活动,所以学生更倾向于不参加出国交流项目。因此家庭月均收入、家人意愿与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意愿呈正向关系且回归系数较大;从学校层面来看,当申请条件越容易达到,学生参与项目的壁垒就越低,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参与交流项目,因此申请条件与学生意愿呈正相关;经过对该校近4年的出国交流项目进行梳理可知,该校对于长期留学项目资助力度较大,但此类项目在费用和外语能力方面要求更高。调研学生中有93.67%的学生认为自身外语能力仅能达到简单交流的程度,同时将近59.2%的学生家庭月均收入低于一万元,而此类交流项目的年费用约为十二万元人民币,故最终影响系数为负数,与真实情况相吻合。
五、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学生应积极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外语水平
调研数据显示,该校有意愿参加出国交流项目的同学中只有6.33%的同学认为自身外语能力达到流利自如的程度,尽管对于自身能力的判断具有主观因素,但是良好的外语沟通表达是学生出国交流的必备技能,也是参加出国交流项目的必要条件。目前越来越多的出国交流项目会优先考虑具有托福、雅思成绩或该国的外语能力等级证书的学生,因此学生个人应不断增强自身素质,通过参加学校开设的相关外语课程或借助网络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外语水平,培养国际化意识。
2、家校间要建立有效交流机制
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在进行出国交流项目的选择时,家人的支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收入在学生选择交流项目类型、时长和交流国家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家人的态度,则更直接表现在学生申请交流项目的概率上,相比家人持反对态度的学生,那些家人持支持态度的学生,提交参与出国交流项目申请的概率更高,并且家人的鼓励也会成为学生在国外求学时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家长与学生之间应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心里所想所需,另一方面学校与学生家庭也应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宣传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
3、高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合理分配资助项目
通过对项目了解程度的调研发现,未了解过出国交流项目的学生中认为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的学生高达79.55%,并且在统计中发现相较于其他院系,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宣传力度较强,因此建议高校应发展多学科的国际化教育,应该加强对于其他各类院系的交流项目宣传力度,推进国际化教育建设。学校可通过校方官网,新媒体平台,举办大型宣讲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出国交流项目的相关信息,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该高校在2015-2018年期间,出国交流项目约有125个,项目涉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且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应用研究型高校交流项目虽多,但是交流费用较为昂贵,对于学生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学校方面资助力度较弱。因此学校应积极吸引政府、企业资本,为学生出国交流项目提供经济支持,减轻学生费用负担,在资助力度分配时,不仅应持续发展长期留学项目,也应该关注短期访学项目,合理配置资源,提供适当的资助,提高开展学生出国交流项目的效率,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 昂首阔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述评·高等教育篇[EB/OL].http://www.moe.gov.cn.2018-09-06.
[2] 关浩宇.应用型高校商科类学生海外留学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74-79.
[3] 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翁丽霞,于展.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4)117-135.
[4] 潘昆峰.我国大学生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3)15-20.
[5] 孙璐.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D].浙江大学.2009.
[6] 王娟.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出国交流活动管理模式的重构研究[J].江苏高教,2017(1)40-42.
[7] 高秀林,单菲菲,张帆.大学生出国(境)交流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2(9)59-62.
[8] 周媛媛.公派出国交流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证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科技资讯,2017.15(08)221-223.
【作者简介】
王 芳(1997—)女,海南海口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张 妍(1998—)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耿 鹏(1973—)男,陜西咸阳人,硕士,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评估、管理预测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