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斌
1.通过学习《新作文·初中版》(下统称《新作文》)2019年第4期《借别人的话说故事》一文,学习“改变叙事视角与人称”再创故事的方法。
2.通过整理本期《新作文》故事,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在阅读中积累素材的写作习惯。
3.通过“借”的思维训练,打开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写作资源。
一、巧向专家借思维
师:拿到《新作文》杂志的时候,你们会读 什么?
预设:会读刊发的学生文章;会读编辑策划的主题文章等。
生:我每次拿到《新作文》杂志的时候,会先读刊中专家、老师们写的文章,向他们借写作教学的智慧。《新作文》第4期刊物中余映潮老师的文章《借别人的话说故事》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希望也会在这堂课上带给大家启发。请先带着问题浏览文章,在文中圈画答案。
(屏显)
《借别人的话说故事》
作者:余映潮
《新作文》第4期46页
师:文中所列举的两篇课文中,作者在向谁借故事?两篇文章采用向别人借故事的写法有何 好处?
预设:《我的叔叔于勒》借同伴约瑟夫之口讲故事,增添了文中波澜,有“故事中的故事”的味道;《左公柳》借导游之口讲故事,有现场感、画面感、详略感,“导游”像线索一样,串起了文中故事。
师:两篇文章中“身边的同伴”和“导游”都是生活在“我”周围的人物,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还有谁?
预设:老师、父母、同学、祖父母等。
师:我们可以借向“身边人”的故事写文章,还可以借谁的故事写文章呢?
预设:借电影中的故事写文章;借名著中的故事写文章;借报刊中的故事写文章;借媒体报道中的故事写文章……
明确:借别人的故事写文章是写作素材的拓展,是对个人写作局限的突破,是写作思维的 发散。
二、再借方法
(一)向刊物借故事
师:这堂课以《新作文》杂志为例,探究写作中“借”的方法。课前布置阅读本期内容并完成整理单,老师摘录几条和大家分享。
(屏显)
阅读《新作文》2019年4月刊,按要求完成阅读整理单。
(请三位学生展示并将整理单拍照呈现在PPT上)
师:借刊物中的故事积累写作素材,打通阅读与写作。
(二)借文章学方法
师:借来的故事,在写作中被称之为“间接素材”,如何将别人的故事转化“我”的文章内容呢?余老师的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给出方法,却很能启迪我们思考。大家请看。
(屏显)
《我的叔叔于勒》:借约瑟夫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说故事,使故事真实、亲切。
《左公柳》:借导游的视角用第三人称说故事,使故事更客观更利于抒情。
明确:不同的叙述视角与人称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改变故事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称,正是改编素材的方法之一。
师:下面,借余老师文中列举的《左公柳》一文,探究改编“间接素材”的方法。这是作者借导游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第一个故事,请一位同学朗读。
(屏显)
导游微微一笑,向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
……
当时朝廷众臣中,有一部分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对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接著,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师:借左宗棠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说故事,第一步你会怎么改?改变人称,变“他”为“我”。明确“改”的方法。
预设:对比朗读,在朗读中明确只改变人称是不够的。删去或改换“慷慨激昂”“熟读兵书”等词;删去最后一段。明确“删”的方法。
师:请根据“当时朝廷众臣中,有一部分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增加一个“朝堂争议”的场景。
预设:设置情境“当时朝廷众臣中对保卫新疆的问题发生了争议,有人说……,还有人说……”。
明确:可以增加场景描写、增加人物细节描写、增加环境描写等。明确“增”的方法。
(朗读改编后的故事,直观呈现“改”“删”“增”的效果。)
师:改变叙述视角与人称后,保留了故事内核,但故事已不是原来的故事。
(屏显)
借他人的话说故事,即改变叙述视角与人称,对原故事情节采用改、删、增等方法,再创故事,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
(三)借视频说故事
师:改编素材还要注意什么呢?请观看视频,按要求说故事。(播放视频)
(屏显并学生朗读)
借“小男孩”的视角,用第一人称给“我的妈妈”讲故事:
今天走秀的时候,有一个小妹妹在台上转圈圈,老师让我上台带她,我就牵着她在台上又走了一圈,然后带她回到了后台。她迷糊的样子真可愛!妈妈,我也想要个这么可爱的小妹妹。
师:请学生们按要求说故事。
(屏显)
借“小女孩”的视角,用第一人称给“我的妈妈”讲故事,要求:增加交代小女孩走圈圈的原因的句子。
借“观众”的视角,用第二人称给“小男孩的妈妈”讲故事,要求:增加观众表达对小男孩的喜爱、夸奖之情的句子。
预设:学生改变视角。借视频说故事。在台上转圈圈的“小女孩”愿意下台吗?需体现“小女孩”心理;“观众”是成年人,体现成年人特点。
明确:改变叙述视角与人称,要注意不同人物的身份与口吻,不同的故事情境与听众,正如沈从文所说“要贴着人物来写”。
(四)借故事再创作
师:小试牛刀,借《新作文》上的故事再创作。请看要求:同桌合作,借“整理单”上摘录的故事片段,运用“改、删、增”等方法,再创故事。
(屏显)
师:请同桌间讨论、创作、展示。
预设:强调“改”“删”“增”中,“增”才是体现个人创造的部分。
(五)借主题定视角
师:改编别人的故事是为了干什么呢?请看这则素材。
(屏显)
《新作文》18-19页
《悄然改变》
作者:王润楠
借女儿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讲故事,表现父爱的主题。
表现对父女关系的反思的主题,可借哪个视角讲故事?
表现对人物(文中的父亲)立体评价的主题,可借哪个视角讲故事?
预设:父爱、家庭氛围、父女关系的思考、对人物的评价要立体、家庭教育的思考等。
明确:经过再创后的素材,用于相应主题的文章中,即成了题材,就能为我所用了。写作中“借”不是目的,“借”只是思维,是方向,是路径之一,“借”以致用才是最大的目的。
总结:这堂课只是借《新作文》打开一扇思维的窗,提供一点简单好操作的方法,借此引导大家关注生活中更多的写作资源,创造更多的运用素材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