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岚:写作与思维能力训练

2019-10-16 00:43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谢道韫官场陶渊明

一说到思维,常常会让我们感到这是高大上的事,难学也难教。学思维好像就必须去学高深的逻辑,这让很多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其实,训练思维并不难。

一般来说,思维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我们希望写作中更多体现的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缺失常常与下面两种认识的局限有关:

1.学好写作要多读书。许多人所说的书其实就是文学名著。文学书读多了,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但未必理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有时只偏爱某一类型的书,反而会加深认知的障碍。所以,多读书不能只限于一种类别,既要读文学类书,也要读非文学类书。

2.写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我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可以不写?我为什么就产生不了真情实感?拿高中《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为例,如果我们问,陶渊明为什么回归田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回答:因为讨厌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这是按套路配合教师回答的,没有任何思维含量,可惜多数教师就只停留在这没有思维含量的地步。还有少部分教师能够问道:他原来就在田园生活,为什么离开?学生就会从文章的小序中找到依据——家穷,想要讨点生活费。这就有了一定的思维含量。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再深问一句:那为什么又回来?学生如果说“适应不了官场生活”,那教师就再深问:那生活费怎么办?学生如果说“那就忍了吧”,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当初不能忍?当我们问到这个深度时,相信学生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你原来想坐宝马车,后来发现坐宝马车的代价是受气,而坐自行车是快乐的,你是不是就愿意放弃宝马?噢,陶渊明原来没体验过官场的难受,体验以后发现官场比贫穷更难受,于是回到贫穷也就能够忍受了。这恍然大悟其实就是学生理性认知的完成,而这认知的完成是因为我们把陶渊明的生活体验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打通了。只有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而这种调动只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许多道理学生都懂,学生发愁的是怎样才能做到那个“道理”。你講《咏雪》,说谢道韫比喻得真好,学生承认;说我们应该学习谢道韫的智慧,学生也承认。但学生如果问:“老师,我知道应该向她学,可怎么学啊?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其实,我们多数人感到谢道韫的比喻更好,是因为她找的相似点更丰富。胡儿把雪比作盐,只是取其颜色相似;而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不仅取其颜色相似,还取其形态和质感相似,再加上“因风起”这个条件,使得感觉更加全面。对一个事物的描述越丰富,就越接近事物的真实。此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你平时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你自然就会产生丰富的表述。如看到一片树叶,你不能只产生这样的认识:这是一片树叶。而应该这样想:从色彩上看,它是绿色的;从形状上看,它是桃形的;从质感上看,它是柔软而稍带一点脆;从味道上看……你会发现,当你这样想时,你有分类意识了,你的表述有层次感了,你的认识更全面了,全面不就有深度了吗?深度不就体现出你接近事物的真实了吗?当你接近事物真实的时候,是不是真情也就溢于言表了呢?

语文教学要有深度。不是因为深了学生不懂,常常是因为浅了学生才不懂。

猜你喜欢
谢道韫官场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浅解三字经(之一〇四)
才女谢道韫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字经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