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中医院(472500)曾楠楠
血液采集方法主要分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为了更好评估它们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本文选取了102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1 资料 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从我院选取了102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17年5月~2018年5月),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男∶女=26∶25;年龄:18~75(39.56±10.1)岁。观察组:男∶女=24∶27;年龄:20~78(39.61±10.3)岁。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于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选择其中指或无名指指尖,适当对其进行揉捏并消毒,然后用末梢采血针对指尖进行穿刺,通过微量吸管共采集20μL的末梢血血样,并将其置于抗凝离心管内摇匀制成末梢血标本。②观察组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于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取患者端坐位,选取患者前臂肘静脉正中位置并进行常规消毒,通过采血针进行穿刺,抽取2mL静脉血血样,并将其置于抗凝剂的抗凝管内摇匀制成静脉血标本。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均使用迈瑞BC5180CRP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的检验,具体检验流程参照说明书执行。
附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s,n=51)
附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s,n=51)
9129组名 PLT(×10/L) RBC(×10/L) WBC(×10/L) MXD(%) Hb(g/L)对照组 128.76±1.35 3.83±0.26 6.51±1.82 6.88±1.38 127.75±6.05观察组 126.89±1.32 4.07±0.55 5.19±1.27 6.98±1.22 134.26±12.61
附表2 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WBC和RBC检验结果(±s)
附表2 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WBC和RBC检验结果(±s)
时间点 观察指标 对照组(n=51) 观察组(n=51)0min WBC 6.51±1.82 5.19±1.27 RBC 3.83±0.26 4.07±0.55 10min WBC 6.42±1.81 5.18±1.23 RBC 3.80±0.23 4.05±0.52 30min WBC 6.27±1.74 5.14±1.24 RBC 3.71±0.22 4.04±0.53
1.3 观察指标 ①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在PLT(血小板计数)、RBC(红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MXD(中间细胞)和Hb(血红蛋白浓度)五个方面的血常规检验项目结果比较。②不同时间点WBC和RBC检验结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在0min、10min和30min的WBC和RBC检验结果。
2.1 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由附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PLT和WBC要低于对照组,RBC和Hb要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MXD水平相差不大,P>0.05。
2.2 不同时间点WBC和RBC检验结果比较由附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的WBC和RBC在各个时间点的水平相差不大,P>0.05;对照组的WBC和RBC在各个时间点的水平相差较为明显,P<0.05。
采集血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末梢血,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小,但其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易受到采血温度、末梢血液循环差等因素的影响[1]。另一种是静脉血,其检验结果准确度较高,但对部分诸如婴儿、大面积烧伤患者或需经常进行采血检查的血液病、化疗患者而言存在采血困难、采血量较大的问题[2]。
由文中比较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PLT和WBC更低,RBC和Hb更高,产生这种结果可能与采集末梢血时,局部温度过高导致血液产生沉积,加上挤压血管时损耗了部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因此造成它们的水平较低。由附表2可知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的WBC和RBC水平波动较大,主要是受到外部温度影响,从而更易产生凝血反应。
总而言之,两种血液采集的方法各有优势,但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准确度要高于末梢血,因此,在情况允许时尽量推荐使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