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以下小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构成情况分析

2019-10-16 23:59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杨保同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20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病毒感染病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杨保同

腹泻为肠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主要经粪口传播,五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要发病人群。腹泻病因较为复杂,通常因病毒、细菌或者寄生虫等病原体引发,病毒感染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因[1]。近年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验措施伴随着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发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检验中。经临床进一步研究发现[2],小儿病原微生物感染中,常有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存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常需要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类型进行分析,以将病原微生物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性进行详细掌握,明确疾病的发病规律,对腹泻发生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小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构成情况,特抽选部分患儿进行研究,其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在本院接收的小儿腹泻患儿中选取90例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上述患儿均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入院,依据性别,男患儿占49例,女患儿占41例;年龄平均值为(2.78±0.1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值为(59.95±4.13)h。入选标准:与《小儿腹泻病学》诊断标准相符的患儿;年龄在5岁以下的患儿;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存在,且大便为黄绿色或黄色的患儿。剔除标准:大便量低于3毫升的患儿,有先天性消化道闭锁、炎性肠道疾病或者肺炎等疾病存在的患儿;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合并存在的患儿;营养不良患儿;食物中毒或者有脂泻病存在的患儿。

1.2 方法 使用无菌一次性吸管取4~8毫升患儿的新鲜大便,于2h内将样本送检。采集样本以后即刻将其在培养基上接种,开展分离培养,所有培养操作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完成。培养基由麦糠琼脂、氯霉素沙保若葡萄糖培养基、碱性蛋白陈水、SS琼脂、玉米吐温80琼脂平板等组成,开展病原菌分离培养。使用API试剂和Vitek-32试剂,结合血清学诊断结果,对培养菌株进行鉴定,与此同时针对志贺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等以玻璃珠柱凝集法进行检测与鉴定。

附表1 分析研究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占比情况(n,%)

附表2 比较分析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季节分布特征[n(%)]

使用ELISA试剂盒当中配套的标本处理液将标本制备为浓度为10%的便悬液,并且采用对人轮状病毒进行检验,依据试剂盒说明书开展具体检查与结果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则使用全自动核算分离纯化仪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和腺病毒,将病毒RNA核酸抽提并且纯化,依据《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对引物序列进行设计,并且根PCR扩增试剂盒,同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开展检验,若结果提示为阳性,则将其产物送至测序中心开展进一步鉴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5岁以下小儿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以及不同病原微生物占比情况;分析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季节分布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经汇总以后以SPSS20.0版进行处理,以“%”表示患儿的计数资料,数据比对以X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代表计量资料,数据比较用t检验。研究中数据比对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表现形式为P<0.05。

2 结果

2.1 分析附表1数据,90例小儿腹泻患儿的检验标本当中,共检出55例病原微生物,其检出率为61.11%,上述样本当中包含3例寄生虫与真菌,占比为5.45%;42例病毒,占比为76.36%;致病菌为10例,占比为18.18%。

2.2 分析附表2数据,病原微生物感染于全年均可发生,且杯状病毒的高发期为6~8月,轮状病毒的高发期为12~2月。

3 讨论

在临床中,小儿腹泻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综合征,该疾病通常由多种因素和病因所致,大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等均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若患儿发病后未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极易导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情况出现[3]。小儿腹泻主要因婴幼儿的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加之其生长发育速度快,神经调节功能差以及肠道负担较大等因素所致,此外,5岁以下的年龄段属于腹泻的高发时期,因此在5岁以下幼儿人群中,腹泻较为常见。小儿腹泻的发生同真菌、寄生虫、细菌以及病毒等有密切关联,且以病毒最为常见[4]。

本次研究中,90例小儿腹泻患儿经检验后,病原微生物感染检出率为61.11%,且以病毒感染占比最高。说明在小儿腹泻病体中,以病毒感染为主。轮状病毒为导致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本次研究中,轮状病毒感染率高达73.81%,证实轮状病毒感染为小儿腹泻中常见的病原体感染。本次研究中杯状病毒感染占比为19.05%,其与临床中相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似。杯状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两岁以下婴幼儿易感。本次研究结果指出,病原微生物感染全年均可发生,而6~8月为杯状病毒的高发期,12~2月为病毒感染的高发期,该研究结果指出,病原微生物感染存在季节分布的特征,其中病毒感染主要集中于秋冬季节发生[5]。由此可见,病毒致病率同季节有密切关联存在,冬季属于病毒感染的高发时期,因此依据病毒致病季节特征,将对5岁以下幼儿的保护力度加强,为降低小儿腹泻发生率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细菌感染亦属于小儿急性腹泻的重要诱因,亦有季节分布规律存在,通常于夏季高发,为此将病原微生物构成特征和分布特征明确,有利于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此外,寄生虫、真菌以及致病菌感染属于小儿腹泻的主要诱因,亦提醒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儿重视力度[6]。为此将小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力度加强,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分布特征,对疾病临床预防以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小儿腹泻经微生物检验后,主要以病毒为主,且有季节分布特征存在,其中,6~8月以杯状病毒感染为主,12~2月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应依据微生物感染的类型以及分布特征等为小儿腹泻患儿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病毒感染病原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